
谓大水漫上丘陵。《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孔 传:“襄,上也。” 明 何景明 《水车赋》:“过顙类激,襄陵乃害。” 清 龚自珍 《非五行传》:“ 河 决 瓠子 ,决 酸枣 ,乃至 尧 时怀山而襄陵,水润下如故。”
“襄陵”一词的解释需结合其多义性,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大水漫过山陵,形容洪水泛滥的浩大景象。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中的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意为洪水汹涌包围山丘,淹没高地。该词在古汉语中常用于描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如明代何景明《水车赋》中也提及“襄陵乃害”。
晋襄公陵墓
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襄公的陵墓所在地(今山西襄汾县襄陵镇)。西汉初年在此设襄陵县,以陵墓命名,后历经北周、隋唐等朝代行政区划变迁,至1954年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
地域代称
“襄陵”亦代指襄陵镇,该地因历史积淀深厚,融合了传统文化(如晋文化)、革命文化(红军东渡)及现代发展特色,成为晋南文化名镇。
需注意区分语境:在古籍中“襄陵”多指水患,而现代多用于地名。此外,河南睢县曾有“襄陵”别称(与宋襄公相关),但非主流用法。
襄陵(xiāng lí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它的部首有辶和阝,共有17个笔画。
襄陵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诗经·白华》中,描述了西周时期襄陵地区的情景。襄陵历史上是古都洛阳的别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繁体字“襄陵”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襄陵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字形演变的规律,襄陵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更加繁复,但具体的形态和结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1. 襄陵,古都中的瑰宝,承载了无数历史的记忆。
2. 他来自襄陵,以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3. 游览襄陵,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
襄陵地名、襄陵历史、襄陵文化、襄陵古都、襄陵之美
洛阳、古都、都城、名城
现代城市、后起之秀、新兴地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