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对籴的意思、对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对籴的解释

向民户征购与其应缴赋税等额的粮食。《宋书·食货志上二》“次对糴米”原注:“谓如户当输税百石,则又科糴百石,故谓之对糴。”《宋书·高宗纪七》:“命 利路 三都统措置营田,以其租充减免对糴之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对籴"是古代中国的一项经济政策术语,特指宋代政府强制征购粮食的行为。该制度最早见于《宋史·食货志》,其核心特征是官方以半强制手段,按照一定比例要求农户将自产粮食售予官府。具体实施时,官府会预先规定每户应售粮额,并与民户签订契约,形式上虽标榜"两相情愿",实则常以行政命令推行,带有明显的摊派性质。

该制度与"和籴"政策存在本质区别。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对籴的征购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且支付时多以茶盐等实物折抵,而和籴则相对强调等价交换原则。南宋时期,对籴范围从最初的边境军粮供应,逐渐扩展至全国性常备仓储体系,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来源。

从社会经济影响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揭示了对籴政策的两面性:短期内保障了军需民用,长期却加重了农民负担。部分地方官吏在执行时"增损其数,以营私利",导致民间多有怨怼。这一制度最终随着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而逐渐废止。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对籴”一词的解释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进行说明。不过,可能与古代粮食政策相关,以下为综合分析:

  1. “籴”的基本含义
    “籴”(dí)指买入粮食,与“粜”(tiào,卖出粮食)相对。例如《说文解字》提到:“粜,出谷也;籴,入谷也。”

  2. “对籴”的可能含义

    • 历史政策背景: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或储备粮食,常实施强制收购政策,如唐代“和籴”、宋代“对籴”。
    • 具体操作:可能指官府按一定比例与民间进行粮食交易,或要求百姓以粮纳税(类似“折籴”)。
  3. 注意事项

    • “对籴”并非现代常用词汇,需结合具体朝代文献解读。例如《宋史·食货志》中提及“对籴”作为赋税形式,要求百姓以粮代钱。
    • 若用户指“和籴”,则是官府平价购粮制度,常带有强制性。

建议进一步查阅《中国历代食货志》或专业历史词典以获取更精准的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襃功褓裙柴架承欢诚明闯练大身典列东笏社恶草防忌方阵反衍发指服式该深肱骨贯轶鞼盾踝膝灰念回望护手胡语教坛讥调经总制钱啾啾磼礏寄远克尽空明洞天刳胎酷郁羸服离远迷道麋台暮气皮目憩馆青台旨青羊齐人攫金日刻日阕肉臛审编伸手手扭説理文送爵荐脯太保填星悌睦剔透玲珑妥妥当当慰睯遗劳炜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