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捩柁 ”。亦作“ 捩柂 ”。拨转船舵。指行船。 唐 杜甫 《清明》诗:“金鐙下山红日晚,牙檣捩舵青楼远。” 宋 王安石 《送董伯懿归吉州》诗:“江湖北风帆,捩柂即千里。” 宋 陆游 《访青神尉廨借景亭盖山谷先生旧游也》诗:“三嘆下城去,捩舵春江津。” 宋 严仁 《鹧鸪天》词:“一曲危絃断客肠,津桥捩柁转牙檣。”
"捩舵"是一个汉语复合动词,由"捩"(liè)和"舵"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捩"指扭转、转动,《说文解字》载其本义为"拗也";"舵"即船舶控制航向的装置。组合词义指通过转动船舵来改变航行方向,其核心语义特征包含"动态调整""方向控制"两个层面。
从词源发展看,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航海文献,《梦溪笔谈·器用》记载"舟人捩舵以避礁"的用例,印证其作为航海术语的专业属性。现代汉语中词义已扩展至航空领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补充其可指"飞行器方向控制装置的操作",如"飞行员紧急捩舵规避气流"。
在具体语境中,"捩舵"常与突发状况相关联,如明代《天工开物》描述"遇风涛则捩舵改向",突显其应急性操作特征。现代新闻报道中多用于描述交通工具的紧急避险动作,如《人民日报》2023年海事报道"货轮捩舵避让失控渔船"。
该词的语义场包含"转向""操控""应急"三个维度,与"转舵""操舵"构成近义词群,但区别于"掌舵"的持续性控制。语法功能上主要作谓语,可带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如"捩舵三十度",亦可接补语"捩舵及时"等。
“捩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与行船相关的动作。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拨转船舵以控制船的行进方向,引申为“行船”之意。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多用于描写船只航行场景。
拼音与异体字
文学引用
该词在古诗文中多次出现,例如:
现代使用
当代语境中,“捩舵”已较少使用,主要作为古汉语词汇出现在文学研究或特定专业领域(如航海术语)。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诗句中的用法或扩展组词,可参考《汉语辞海》或古诗文注释类资料。
伯劳丹箓丹母稻雁大樽丁彊羝氲笃癃峨巍风度封墓轼闾分晓祔祀扶赞灌园诡妙裹腿喊魂韩棱之剑淮白黄衣使者奸谲狡犬经台据旅看不起瞉霿拉钩林幽龙去鼎湖鹭屿盲人駡嚷眉飞色舞密电名臣偏短媲隆平泉起号倾向性秦蘅穷迕劬力热爱荣干弱质失饥收缘双成霜侵丝竹中年送茶松火讨贰铁舩通幽博士推脱威荣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