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服色的意思、服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服色的解释

(1).车马和祭牲的颜色。历代各有所尚。《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 郑玄 注:“服色,车马也。” 孔颖达 疏:“谓 夏 尚黑, 殷 尚白, 周 尚赤,车之与马,各用从所尚之正色也。” 孙希旦 集解:“服,如服牛乘马之服,谓戎事所乘;若 夏 乘驪, 殷 乘翰, 周 乘騵是也。色,谓祭牲所用之牲色;若 夏 玄牡, 殷 白牡, 周 騂犅是也。”

(2).官员品服和吏民衣着的颜色。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服色》:“《隋礼仪志》曰: 大业 元年, 煬帝 詔 牛弘 、 宇文愷 等创造章服差等: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緋緑,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皁,士卒以黄……《笔谈》曰:中国衣冠,自 北齐 全用胡服,窄袖緋緑。此盖其始也。” 唐 元稹 《于季友授石羽林将军制》:“荣以服色,列於藩垣。”

(3).衣着的样式色泽。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文合 ﹞具説女子姿质服色、言语相反覆本末。令入问女,所言皆同。”《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那僧人看见 郑夫人 丰姿服色,不像个以下之人,甚相敬重,请入浄室问讯。”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入 关 之初,即下薙髮之令,顶戴翎枝,端罩马褂,古无有也,则变服色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服色"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服"指服饰,"色"指颜色,合称指古代按社会等级规定的服饰颜色制度。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服色制度始于周代,通过颜色区分身份贵贱,如天子着玄衣纁裳(黑红色系),士人则受限于青、白等色。

二、历史演变

  1. 秦汉时期:秦始皇确立"水德尚黑"制度,官服以玄色为主(《中国服饰史》);
  2. 唐代: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着绯,形成"品色服"体系(《新唐书·车服志》);
  3. 明清:黄色成为皇室专属,民间禁用明黄,强化了颜色等级(《明史·舆服志》)。

三、文化内涵

服色制度承载着"礼"的核心功能。《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将青、赤、黄、白、黑定为五方正色,象征阴阳五行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周礼注疏》)。

四、现代转义

当代语境中,"服色"可泛指服装色彩搭配,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衣服的样式和颜色",但其历史语义仍常见于学术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

“服色”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与颜色在礼仪、政治和社会等级中的象征性应用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车马与祭牲的颜色
    根据《礼记·大传》记载,古代王朝更迭时会“改正朔,易服色”,这里的“服色”主要指车马和祭祀所用牲畜的颜色。例如:

    • 夏朝尚黑,车马用黑色;
    • 商朝尚白,祭牲用白色;
    • 周朝尚赤,车马和祭牲均用赤色。
  2. 官员与民众的服饰颜色
    不同朝代通过服色区分社会等级。如隋唐时期:

    • 五品以上官员穿紫袍;
    • 六品以下穿绯(红)或绿袍;
    • 平民穿白衣,屠夫、商人穿黑衣。
  3. 衣着的样式与色泽
    广义上也指个人服饰的整体搭配,如《搜神记》中通过“服色”描述人物衣着特征。

二、历史演变

三、文化意义

服色不仅是礼仪规范,更承载政治象征和社会秩序功能。例如清代强制汉人改穿满族服饰(易服色),以此强化统治权威。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据,可参考《礼记》《隋书·礼仪志》等典籍,或查看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贝甲笾簋成何体面筹笔驿大被蹀骢定海三总兵东坡七集蕃阜奉复符教复数感讽高观根深蒂固共餐拱听诟诘乖露管城龟鹄何何闳厚黄台积刼今朝有酒今朝醉酒租继武巨眼人开房间来历老佛爷灵感灵霞緑萼緑女红男毛中书嫇奵默塞盘诘潜仙凄感漆墨球带泉绅人财两空撒泼打滚折拗适应症首务水窖顺适枱子讨替身它时铜帽筒竹违矫躗言乌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