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脱去上服以示谢罪。《左传·昭公十三年》:“既復,王问 犫 櫟 ,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 杜预 注:“降服,如今解冠也。谢违命。” 杨伯峻 注:“此降服亦请罪之表示,当同去上服之义,非 汉 晋 之免冠也。”
(2).犹降物。谓穿素服。《左传·文公四年》:“ 楚 人灭 江 , 秦伯 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 杜预 注:“素服也。”《左传·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縵,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 杜预 注:“降服,损盛服。” 杨伯峻 注:“即不着平常华丽衣服。”参见“ 降物 ”。
(3).旧制。丧服降低一等为“降服”。如子为父母应服三年之丧,其已出继者,则为本生父母降三年之服为一年之服。
(1).投降顺服,使投降顺服。《汉书·宣帝纪》:“夏五月, 羌 虏降服。”《东周列国志》第四回:“我等为他戍守,以拒 晋 兵,他又降服 晋国 ,显得我等无功了。” 巴金 《长生塔》:“因为皇帝的威武已经使邻国降服了。”
(2).制服,使驯服。 萧三 《祖国十年颂》:“他们很不习惯,他们实在惊慌: 中国 人竟会当家,团结得如铁如钢,戳穿了纸制老虎,降服了狐狸妖精。” 浩然 《艳阳天》第八五章:“ 马之悦 根本没往心里装这个,因为他有降服这个胖女人的办法;天一亮,这里的一切风波果然都云消雾散了。”
“降服”是一个多音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读音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读作 xiáng fú 时
投降顺服
指主动屈服或使对方屈服,常见于军事、政治语境。例如《汉书·宣帝纪》中“羌虏降服”,巴金《长生塔》中“邻国降服”均为此义。近义词包括“屈服”“折服”,反义词为“反抗”。
制服、驯服
强调通过力量或手段使对方服从。如例句“降服猛兽”,体现对事物的掌控能力。
二、读作 jiàng fú 时
脱去上服以示谢罪
古代礼仪中,通过脱去外衣表达歉意或认错。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大臣因失职“降服而对”。
穿素服表哀悼
古代君主遇灾祸或他国灭亡时,穿素服以示哀矜。如《左传·文公四年》中秦伯为江国灭亡“降服”。
丧服降等制度
旧时宗法制度下,因过继等原因需降低丧服等级。例如出继子女为本生父母服丧时,从三年丧期降为一年。
补充说明
该词需结合语境区分读音及含义。现代汉语中“xiáng fú”更常用,而“jiàng fú”多用于古籍或特定礼仪场景。
降服(xiáng fú)是一个汉字词语,多用于指人或势力被迫承认对方的优势,而屈服于其统治或控制之下。这种屈服可能是由于被征服者感到无力或无法抵抗对方。
降服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其中,部首“⺮”称为竹部,作为上部部首,表示与竹相关的字义。部首“⺵”称为厂部,作为下部部首,表示与山相关的字义。降服的总笔画数为11画。
降服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的简化字形式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汉字简化的改革,将原本的“⺮”改为了“⺶”,同时加以简化,形成了现代标准的降服字形。
在繁体字中,降服保持其古代的字形,“⺮”和“⺵”与简化字相同,但额外保留了一横以及更多的细节部分。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降服的构字规则与现代略有不同。原始的降服字形中,“⺮”表示竹,用来表达指引、支撑等意思,“⺵”表示村落旁的山,用来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依托和垂靠。
1. 他经过了长时间的压力和挣扎后,终于愿意降服于自己的错误。
2. 那个国家最终由于无法抵抗敌国的入侵而降服。
3. 善于沟通是降服困难的关键。
组词:战胜、压服、驯服、屈服
近义词:服从、顺从、征服、制服
反义词:反抗、抵抗、拒绝、反击
白旗崩动标封表帕采效阐敷螭蟠出风赐族贷偿发忿風清月皎腐胁篙痕孤绩候徼花源鰴鲸会派蛱蝶粉机顶盒结璘积衰九年之蓄侉戏袴岔困亨鵾弦来哚联翩而至寮人狸猫柳浪龙图慢化茂美篾索内骨子撇闪破滞佥言浅中切务窃政棋流穷漂全愈三角关系三峡扇烈杀气腾腾四楞锏素袍太母眺望踢竖颓玉伍的武偃文修綫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