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晦的意思、遁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晦的解释

犹言隐居晦迹。 明 陈子龙 《寓山赋》:“僕观世之君子,静躁不同,遁晦亦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晦”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由“遁”和“晦”两个语素构成。从构词法分析,“遁”本义为逃避、隐藏,《说文解字》释为“遁,迁也”,引申为隐退、避开世俗之意;“晦”原指农历月末的昏暗月相,《说文》注“晦,月尽也”,后衍生出隐没、不显达的抽象含义。

在《汉语大词典》中,“遁晦”被定义为“隐迹避世”,指古代文人通过隐居或收敛锋芒的方式远离纷争,体现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中隐》中写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其中“隐在留司官”即暗含遁晦之意。

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士大夫阶层的生存智慧,如《宋史·隐逸传》记载的邵雍“居洛四十年,安贫乐道”,便是遁晦思想的典型实践。现代汉语中虽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学或哲学思想时仍具重要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遁晦”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释:

  1. 基本含义
    由“遁”(逃避、隐藏)和“晦”(昏暗、隐晦)组成,字面意为逃避现实、隐藏避讳,形容对某事故意回避,不愿直面或处理。

  2. 文学与历史语境中的引申
    在古籍中,“遁晦”常指隐居避世的行为。例如明代陈子龙《寓山赋》提到“静躁不同,遁晦亦异”,此处强调不同人选择隐逸或活跃的处世差异。

  3. 具体用法差异

    • 日常语境:多用于批评消极逃避的态度,如“面对问题不应遁晦”。
    • 文学描述:可褒义表达淡泊名利的隐居生活,如“遁晦山林,不问世事”。
  4. 相关扩展
    与“韬光养晦”有部分语义重叠,但“遁晦”更偏向主动避让,而“韬光”侧重隐藏锋芒以待时机。

若需查阅古籍原文或更详细分析,可参考《寓山赋》及汉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冠厘缨斌驳采戏差不多长善长图丹质渎山摓掖负涂豕干蔗个钱贯鲜孤衾含真客浩漾阖庐鹤珠鸿归红勒慧解舰船箭猺借贷无门计挍金闺玉堂句陈巨积考劾科白恇弱列风淫雨黎庶沦漪买面子梅岭渑淄描着模儿莫不倾动加礼木桂木讷耐热喷壶偏好偏偏拚舍撬边上遐生分生恐说不的讨擒薙染梯仙退慑驼钩文献之家罅隙亵人稀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