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立志的意思、立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立志的解释

[aim to do sth.;be bent to;be determined to; make up one's mind] 立下志愿,树定志向

立志改革

详细解释

(1).树立志向;下定决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后汉书·列女传·阴瑜妻》:“我本立志与 阴氏 同穴,而不免逼迫,遂至於此,素情不遂,奈何?”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论治则曰立志,论事则曰从权。”《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如今姑爷癆病死了,你 史妹妹 立志守寡,也就苦了。”

(2).坚强独立的意志。《孟子·万章下》:“故闻 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刚介有立志,会天兵南,叩闕上疏,犯新禁,众争目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立志在汉语中指确立明确的志向或奋斗目标,强调主观上对人生方向的坚定选择。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核心释义

  1. 确立志向

    指个体主动设定长期目标并决心实现的行为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立定志愿”,即通过内心决断明确人生方向。例如“立志求学”指确立求学的志向。

  2. 动态行为特征

    《汉语大词典》强调其蕴含“下定决心”的行动力。该词不仅包含目标设定,更侧重持续践行的意志力,如“少年立志,终身不移”。

二、文化内涵

儒家传统中,立志被视为修身起点。《论语·为政》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熹注解“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揭示志向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三、语法特征

作为及物动词,需接具体目标内容(如“立志科研”)。古汉语中可独立使用,如《后汉书》“立志不分”,现代汉语则多搭配目标宾语。


权威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网络扩展解释

“立志”一词由“立”和“志”构成,本义是确立志向,指一个人明确人生目标并决心为之奋斗。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字义


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被视作修身之本。如《论语·为政》记载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强调少年时期确立治学志向的重要性。儒家认为,立志是成就“内圣外王”人格的起点(《孟子·尽心上》言“尚志”即尊崇志向)。


三、历史典故

  1. 班超投笔:东汉班超原为文书小吏,后“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最终成为西域都护。
  2. 范仲淹立志:幼时见朱家子弟奢靡,遂“自断齑画粥”,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志。

四、哲学关联

王阳明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教条示龙场诸生》),将立志与心学实践结合,认为志向如同指南针,能统摄“知行合一”的全过程。道家《淮南子》亦言“非澹泊无以明志”,强调志向需超越物欲。


五、现代意义

当代语境下,立志常指:


立志并非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强调“少年强则国强”,将个人立志与国家命运相联结,体现其超越性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傲色扒开膀浪豳谷步步莲花不阶采伐财赋参解偿责重仞搊抬慈命茨檐诞育倒颠调救度日防护堤放遣仿依飞沙走砾分理覆车之轨觥筵荷繦火杂杂假言直言推理讦逆攫金抗情克勤克俭窥问鹂鹒戾色麦布谩夸鸣鼓而攻之末衅恼丧鸟吟婆娑儿铺子七地麒麟殿轻手蹑脚鹊汉拾级深盟试点漱咽堂厨搪击叹咏田子逖闻望山跑死马消陨斜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