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静词的意思、静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静词的解释

见“ 静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静词是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传统术语,指在句子中主要表示事物性质、状态或关系,而不表示动作行为的一类词。其核心特征在于静态性,与表示动作变化的“动相词”(如动词)相对。以下从定义、分类及功能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静词泛指语法功能上呈现静态属性的词类,通常不受时间因素影响,不涉及动作过程。其核心特征包括:

  1. 表静态属性:描述事物的性质(如“高”“美丽”)、状态(如“安静”“混乱”)或关系(如“属于”“在”)。
  2. 无时态变化:不因时间推移发生形态变化(如动词的“吃→吃了→吃着”)。
  3. 可作主语/宾语:常充当句子的主语(如“诚实是美德”)、宾语(如“保持安静”)或定语(如“红色的苹果”)。

二、分类范畴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静词主要包括以下词类:

  1. 名词

    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如“山”“思想”“北京”),是静词的典型代表。名词可直接受数量词修饰(如“三本书”),但不受副词修饰(“不书”不成立)。

  2. 形容词

    描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如“快”“清澈”),可受程度副词修饰(如“非常聪明”),部分可重叠(如“干干净净”)。

  3. 区别词(非谓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分类属性(如“男”“初级”“慢性”),通常只能作定语(如“男性乘客”),不能独立作谓语(“这个乘客男”不成立)。

  4. 数词与量词

    数词(如“一”“百”)表示数目,量词(如“个”“条”)表示计量单位,二者常组合使用(如“五本书”),整体具有静词的静态特征。

  5. 方位词

    表示空间或时间关系(如“上”“之前”),常附着于名词后(如“桌子上”)。

注:代词(如“这”“谁”)虽可替代静词,但因功能复杂,部分语法体系将其独立归类。


三、语法功能

静词在句法结构中承担以下核心角色:

  1. 主语/宾语

    名词性静词直接充当核心成分(例:“科学改变生活”“尊重知识”)。

  2. 定语

    修饰限定名词(例:“玻璃茶杯”“优秀学生”)。

  3. 谓语(需辅助成分)

    形容词可独立作谓语(例:“景色优美”);名词需加判断词“是”(例:“他是医生”)。

  4. 状语/补语

    部分形容词可作状语(例:“[快]跑”)或补语(例:“跑得快”)。


学术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商务印书馆, 1979.
  2. 朱德熙.《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2.
  3.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5.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24/2007再版.
  6.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中华书局, 1943/2014再版.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超链接,上述文献可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或出版社官网检索确认。)

网络扩展解释

“静词”是一个语法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义

  1. 词性概念
    静词是汉语语法中旧称的形容词,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征。例如“安静”“静止”等词均属于静词范畴。

  2. 核心含义
    其核心含义与“静”字相关,表示安定不动、无声响或内心平静的状态,如“风平浪静”“寂静”等(参考、5、7)。


二、语法功能

静词在句子中通常充当定语或谓语,用于修饰名词或说明主语的状态。例如:


三、与动词的对比

根据的辨析,静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在于:

  1. 静词:描述静止状态(如“安静”“沉静”)。
  2.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变化(如“流动”“移动”)。
    二者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形成互补。

四、相关词汇扩展

包含“静”的常见词语包括:


静词是传统汉语语法中对形容词的别称,强调对事物静态属性的描述。如需更详细的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权威词典(如、7、9)。

别人正在浏览...

案志白蔑艇百名白士变速器摽卖不敢自专才难朝部城洫坻崿宠耀触氏打采打肿脸充胖子點留鼎鼐调和蜂窠蚁穴佛钵沟封孤枕晦显昏狡浃和见惯司空骄浮假厮儿涓滴成河老劲流行语鸾堤摹索仆奴妻梅子鹤青冥姿傛傛僧史什吏适孼手爪水牀顺笔顺运属着锁连太皞套礼滔滔汩汩天下汹汹缇缦铜浇铁铸啍啍屯衙佗佗外长玩世不恭文山侠肠枭灭闟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