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合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后有合窆於妻墓者,启壙,则有男子尸在焉。”
合窆(读音:hé biǎ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应用于丧葬领域,其核心含义指夫妻或亲属死后同穴而葬,即“合葬”。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文化背景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阐释:
合窆指将两个(通常为夫妻或至亲)逝者的棺椁或遗骨安葬于同一墓穴的行为。
“合”意为合并、共同;“窆”专指下葬、落棺入土(《说文解字》:“窆,葬下棺也”)。二字组合强调“共同归葬一穴”的仪式行为。
“窆”的本义
“窆”最早见于《周礼·地官》,记载了古代下棺的礼仪规范:“及窆,执斧以莅匠师。” 其本义为“落葬”,是丧葬礼仪中的关键环节。
来源:《汉语大词典》 “窆”字条。
“合窆”的经典用例
《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父母合葬之事:“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此为“合葬”礼仪的早期文献印证,而“合窆”即此仪式的具体实现方式。
来源:《礼记正义》。
来源: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汉语大词典》
释“合窆”为:“合葬。谓同葬一穴。” 并引清代黄宗羲《唐烈妇曹氏墓志铭》为例:“烈妇……遂与夫合窆于黄墩。”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213页。
《辞源》
释义:“同穴而葬。即合葬。” 强调其与“分葬”相对的制度特征。
来源:《辞源》(修订本)。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
来源:《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参考文献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礼记正义》. 中华书局, 2008.
彭林.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华书局, 2013.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4.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15.
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中华书局, 197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合窆”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结构与读音
由“合”和“窆”两个上下结构的汉字组成,拼音为hé biǎn,注音为ㄏㄜˊㄅ一ㄢˇ。
基本释义
指“合葬”,即两人(多为夫妻或亲属)同葬于一个墓穴中。其中“窆”本义为墓穴,因此“合窆”强调同穴而葬的丧葬形式。
引证与示例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后有合窆于妻墓者,启圹,则有男子尸在焉。”此例描述了合葬时发现墓穴中有他人遗骸的情景,侧面印证了“合窆”的实际应用。
其他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学研究或民俗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葬习俗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相关历史典籍或语言学资料。
白练裙宝石奔泷笔乘笔墨横姿傧导逋违厕溷长胥出点子黨護订考多偺肥茂怫异风浪愤溃庋架孤屠鸿鶱回忌霍乱佳话监刻兼临今天寖淫看督客舍朗抱狼胡列疏立竿见影礼射隆高鲁邦轮递买山归卧麻辣辣秣饲披拨锵鎯乔怯轻白轻忽弃养阙遗生缚身尤沈榆食方丈于前溯本求源檀桐拓写晩果萎谢我醉欲眠无累纤纶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