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户籍。因其上列乡贯,故称。《魏书·韩麒麟传》:“往年校比户贯,租赋轻少。臣所统 齐州 ,租粟才可给俸,略无入仓。”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欲自后举始,行下诸路运司,牒州县先置士籍。编排保伍,取各家户贯,三代年甲,娶谁氏,兄弟男孙若干之数。”
户贯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登记的人口籍贯或户籍所在地,是官府管理人口、征收赋税的重要依据。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户籍归属地
“户”指家庭单位,“贯”为籍贯或出生地。合称指民户在官府登记的法定籍属,包含居住地、家族信息及身份归属。隋唐推行“输籍定样”后,户贯成为国家统计人口、分配土地(如均田制)的基础。
行政管理的依据
户贯与徭役、赋税直接挂钩。例如唐代“租庸调制”要求民户按籍贯所在地承担赋役,户籍迁移需经官府批准,违者称“逃户”,将受法律制裁。
宋代的“五等丁产簿”、明代的“黄册”均以户贯为统计单元,通过户籍登记实现人口管控与资源调配。清代延续此制,《清史稿》载:“凡民之著籍,各以其贯为定”。
古代科举考生须以户贯报名,如《新唐书·选举志》规定:“生徒由学馆荐举者,皆须核其户贯”,防止冒籍应试。
现代汉语中,“户贯”一词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献解读,指代古代户籍制度中的籍贯登记属性,日常已被“籍贯”替代。例如《中国历史大辞典》释义:“户贯即户籍所注之乡贯”。
权威参考来源:
“户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户籍信息,以下是详细解释:
“户贯”指户籍制度中记载的乡贯信息,即家庭籍贯。其中“户”代表家庭,“贯”表示籍贯的连贯性,合起来指户籍登记中列明的居住地来源。
主要用于古代行政管理和法律文书中,例如:
部分资料(如)提到“户贯”有“待客热情”之意,这可能是将“户贯”与“门户开放”等成语混淆。权威文献和词典均未收录此含义,建议以户籍相关解释为准。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魏书》《癸辛杂识》等文献原文。
敖曓稗人抱布贸丝博弈论不成样子长仆超期服役茶亭彻心彻骨畜肥垂哀粗放经营大觉抵敌斗促织诽讥凤草風矩浮收攻备勾龙勾芡诡手孤往行夥胡非劫婚阶坎借衔禁仓警遒老东人冷面两赖子霝龠榴靥笠檐牧监副纳质皮脸砯砰器爱箝勒青门緑玉房轻凊秋鞘羣秽肉袒牵羊乳雀上卿圣泉仕林十六族受惊水警脱剑稳获寤生显艳歇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