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质的意思、纳质的详细解释
纳质的解释
送纳人质。《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三年﹞詔曰:‘ 北狄 破灭,名王仍降, 西域 诸国,纳质内附。’” 唐 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大首领 黄氏 帅其属纳质供赋。”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 西汉 时 康居 国王纳质於大单于。”《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车里》:“﹝ 永乐 ﹞四年遣子 刀典 入国学,实阴自纳质。”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质的解释 质 (質) ì 本体,本性:物质。流质(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质。质言(实言)。沙质。本质。质点。品质。性质。素质。资质。 朴素,单纯:质朴。质直。 问明,辨别,责问:质疑。质问。质询。对质。 抵
专业解析
"纳质"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国家、部族或地方势力为表示臣服、归顺或取信于对方,而将重要人物(通常是君主、首领的儿子、兄弟等近亲)送到对方处作为人质的行为。
以下从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基本释义:
- 纳:本义为收进、接受,引申为交付、送入。在此语境下,特指“送交”、“交付”。
- 质:本义为抵押品、作为保证的人或物。在此特指“人质”,即以人身作为担保或取信对方的凭证。
- 合义:将人质交付给对方。意指通过送出人质这一行为,来建立或维系某种政治上的臣属、依附或互信关系。
-
历史背景与制度内涵:
"纳质"是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一种政治外交手段和制度安排,尤其在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藩属国之间,或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频繁出现。其目的主要是:
- 表示臣服归顺:弱小的政权向强大的中央王朝纳质,是臣服和接受统治的标志。
- 维系宗藩关系:藩属国向宗主国纳质,是维系朝贡体系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保证。
- 建立互信担保:在结盟或议和时,双方或一方纳质,作为遵守盟约的担保。
- 控制与羁縻:中央王朝接受纳质,一方面是对归顺者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控制地方势力、防止其反叛的一种策略(人质在手,对方投鼠忌器)。
-
引申意义与用法:
虽然"纳质"的核心是送交人质这一具体行为,但在文献中,它也常用来象征或指代整个臣服、归附的政治关系。例如,史书常记载某国"遣子纳质",即意味着该国正式臣服于中原王朝。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在其"纳"字条目下,有"纳质"词条,释义为"送纳人质"。该词典是汉语词汇释义最权威、最详尽的工具书之一。来源:汉语大词典 - 国学大师 (此为《汉语大词典》在线查询平台的链接示例,实际查询需在平台内进行)。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相关历史制度、民族关系、外交辞令的条目中,会对"纳质"制度的历史背景、具体实施及其在历代王朝(如汉、唐对匈奴、吐蕃、南诏等)中的应用有详细阐述。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相关卷册(纸质或权威数据库如"中国知网"、"读秀"等)。
- 古代史书典籍(如《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大量记载了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纳质"的史实。例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就有南匈奴单于遣子入侍(即纳质)的记载。这些原始文献是理解"纳质"历史实践的最根本依据。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或相关权威古籍数据库(如"中华经典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纳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送纳人质”,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附属国、部落或臣属向中央政权或宗主国进献人质的政治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义拆分:
- 纳:本义为“接受、缴纳”,如《说文解字》释为“丝湿纳纳也”,引申为进献、归顺。
- 质:指人质,即作为担保或臣服象征的人(多为贵族子弟)。
- 合义:通过送交人质以表臣服或建立政治依附关系。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出处
-
汉代用例
《后汉书·和帝纪》记载:“西域诸国,纳质内附”,指西域国家通过进献人质归附汉朝,体现边疆治理中的羁縻政策。
-
唐代例证
李翱《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提到“大首领黄氏帅其属纳质供赋”,反映唐代地方首领通过纳质与朝廷建立从属关系,同时承担赋税义务。
-
其他朝代扩展
- 宋代王禹偁记载康居国“纳质于大单于”,说明此制度在对外关系中的延续。
- 明代《云南土司传》提及车里宣慰司“阴自纳质”,体现边疆土司对中央的隐性臣服。
三、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8)提到“纳质”可能衍生为“接受质询”,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语境判断。主流含义仍以“送人质”为主。
四、相关制度与影响
- 政治意义:纳质是古代中国“羁縻政策”的体现,通过人质控制边疆势力,减少叛乱风险。
- 文化象征:人质多选自贵族,既为担保,亦含文化同化目的(如汉代要求匈奴贵族子弟学习汉制)。
参考资料
主要综合、5(历史文献释义),并辅以、8(汉字解析)。如需更多例证,可查阅《后汉书》《明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鬼拜恳比葫芦画瓢笔记本电脑棌椽不斲脆脆崩崩错支剌大动脉搭截题大渊献短檝佛老福品高风峻节格别拐卖寡剌华薄华銮惠民货泉骄悖教手焦衰骄愚九二绝户开喻快爽阔匾历节留更鲈乡亭蒙尘密学磐礴千牛清乡启征瑞鸟桑杈三沐三薰三亲善法堂少一时庶姜条形磁铁听诊退淡挖苦罔死丸散危害玮烨卧翻洿下显地显情孝性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