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质的意思、纳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质的解释

送纳人质。《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三年﹞詔曰:‘ 北狄 破灭,名王仍降, 西域 诸国,纳质内附。’” 唐 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大首领 黄氏 帅其属纳质供赋。”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 西汉 时 康居 国王纳质於大单于。”《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车里》:“﹝ 永乐 ﹞四年遣子 刀典 入国学,实阴自纳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纳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送纳人质”,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附属国、部落或臣属向中央政权或宗主国进献人质的政治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出处

  1. 汉代用例
    《后汉书·和帝纪》记载:“西域诸国,纳质内附”,指西域国家通过进献人质归附汉朝,体现边疆治理中的羁縻政策。

  2. 唐代例证
    李翱《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提到“大首领黄氏帅其属纳质供赋”,反映唐代地方首领通过纳质与朝廷建立从属关系,同时承担赋税义务。

  3. 其他朝代扩展

    • 宋代王禹偁记载康居国“纳质于大单于”,说明此制度在对外关系中的延续。
    • 明代《云南土司传》提及车里宣慰司“阴自纳质”,体现边疆土司对中央的隐性臣服。

三、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8)提到“纳质”可能衍生为“接受质询”,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语境判断。主流含义仍以“送人质”为主。


四、相关制度与影响


参考资料

主要综合、5(历史文献释义),并辅以、8(汉字解析)。如需更多例证,可查阅《后汉书》《明史》等原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总览>

纳质:世界上最早、最早被中华民族使用的一些纯文学体裁之一

部首是糹,笔画数为十

来源:“纳”字本义为捕鱼,后引申为收纳、接纳等含义;“质”字本义为物质的根基,指基本特点或素质。结合使用,则意为接纳、收纳的基本素质或特点。

繁体:納質

古时候汉字写法:納質

例句:他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领导者的纳质。

组词:纳才、纳财、质朴、质问、质疑

近义词:才能、素质、能力、品质

反义词:排除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