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代和 南朝 的户籍册,用黄纸书写。后亦泛称户籍。《太平御览》卷六○六引《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南齐书·虞玩之传》:“黄籍,民之大6*纪,国之治端。”《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杜佑 曰:‘黄籍者,户口版籍也。’” 明 归有光 《策问》之十二:“今天下编户不具,黄籍无稽,流冗与土著杂处。”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齐高帝 新建 齐 朝,想整顿黄籍。黄籍是普通民众的户口簿,是朝廷征取租税徭役的根据。”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黄籍汉语 快速查询。
黄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户籍登记制度,特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南朝)以黄色纸册登记的正式户籍,主要用于登记土著居民(旧户)的人口、土地及赋役情况,是国家征发赋税和徭役的根本依据。其详细含义及背景如下:
黄籍是官府用黄纸书写的法定户籍册,区别于同时期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使用的临时性“白籍”。它详细记录编户齐民的姓名、年龄、籍贯、家庭成员、土地财产及社会身份(如士族、庶民),是政府管理人口、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的核心档案。其名称源于册籍的材质颜色,黄纸在当时具有官方文书的权威象征意义。
黄籍不仅记录人口信息,还严格区分社会等级:
据《说文解字》,“籍”本义为簿册;而“黄籍”的定名见于《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南朝沈约在《上言宜校勘籍》中更直言:“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凸显其政治重要性。现代学者王仲荦在《魏晋南北朝史》中亦指出,黄籍制度是南朝维持政权运转的关键行政手段。
特征 | 黄籍 | 白籍 |
---|---|---|
登记对象 | 江南土著居民(旧户) | 北方南迁侨民(暂居身份) |
赋役义务 | 承担全额赋税徭役 | 初期享有减免优待 |
管理性质 | 永久性正式户籍 | 临时性过渡户籍 |
纸色材质 | 黄纸 | 白纸 |
结论:黄籍作为中古时期的核心户籍制度,深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社会的人口结构、阶级分化与国家治理逻辑。其兴衰不仅标志着古代户籍管理的技术演进,更是理解士族政治与经济形态的重要窗口。
黄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黄籍是晋代至南朝时期官方使用的户籍登记册,因用黄纸书写而得名。后逐渐演变为户籍的泛称,主要记录民众的姓名、年龄、服役情况等信息,是朝廷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核心依据。
使用时期
主要通行于两晋、南朝(宋齐梁陈)时期,是当时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文件。《南齐书·虞玩之传》称其为“民之大纪,国之治端”。
材质与规格
户籍册采用黄纸书写,文书尺寸为“一尺二寸札”(约28厘米),这一规格在《晋令》中有明确规定。
功能特点
关于“黄籍”名称的由来,主流观点认为源于书写材料的颜色,但亦有学者提出需结合当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考证(提及相关讨论,但该来源权威性较低,仅供参考)。
随着隋唐推行“输籍法”等新户籍制度,黄籍逐渐被其他形式的户籍文书取代,但其以颜色区分户籍类别的传统仍对后世产生影响。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学术争议,可参考《太平御览》《南齐书》等文献,或查阅户籍制度研究专著。
熬磨白腹白骨精摆钟宝守边和尚髀骨钵盂精策事称借成势褫散传番楚王萍搭话电骇电威夺礼鳄鱼夹非关粉戏耿黾购置寒鉴阖胡坚陈讲诲奸憸阶廊机缚尽头路军资库克明客庄口服心服快当鹍皮老玉米廉让连雨木公难为情内灸女纪呕轧炮牂蓬首品茗扑灯蛾浅数伽南香曲笔群分类聚删订山夯子石户彤管韦弱谢躄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