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代和 南朝 的户籍册,用黄纸书写。后亦泛称户籍。《太平御览》卷六○六引《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南齐书·虞玩之传》:“黄籍,民之大6*纪,国之治端。”《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杜佑 曰:‘黄籍者,户口版籍也。’” 明 归有光 《策问》之十二:“今天下编户不具,黄籍无稽,流冗与土著杂处。”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齐高帝 新建 齐 朝,想整顿黄籍。黄籍是普通民众的户口簿,是朝廷征取租税徭役的根据。”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黄籍汉语 快速查询。
黄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黄籍是晋代至南朝时期官方使用的户籍登记册,因用黄纸书写而得名。后逐渐演变为户籍的泛称,主要记录民众的姓名、年龄、服役情况等信息,是朝廷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核心依据。
使用时期
主要通行于两晋、南朝(宋齐梁陈)时期,是当时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文件。《南齐书·虞玩之传》称其为“民之大纪,国之治端”。
材质与规格
户籍册采用黄纸书写,文书尺寸为“一尺二寸札”(约28厘米),这一规格在《晋令》中有明确规定。
功能特点
关于“黄籍”名称的由来,主流观点认为源于书写材料的颜色,但亦有学者提出需结合当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考证(提及相关讨论,但该来源权威性较低,仅供参考)。
随着隋唐推行“输籍法”等新户籍制度,黄籍逐渐被其他形式的户籍文书取代,但其以颜色区分户籍类别的传统仍对后世产生影响。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学术争议,可参考《太平御览》《南齐书》等文献,或查阅户籍制度研究专著。
《黄籍》一词源于古代中国,是指黄色封面的官方册子或登记证件,记录个人身份信息和家庭状况等。在现代中文中,它也被引申为指一种身份或资格的认可。
《黄籍》的拆分部首是“黑”和“竹”,它的总笔画数是20。
《黄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源自晋代刘琨的《世说新语》。在繁体中文中,它的写法为「黃籍」。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黄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在目前所知的古代文献中,没有针对《黄籍》的特定写法说明。
1. 他拿出了《黄籍》,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2. 这本《黄籍》记录了他的成就和荣誉。
1. 黄色:形容颜色为黄色。
2. 黄金:指贵重的金属。
3. 看黄历:指人们根据黄历上的吉凶宜忌来决定行动。
1. 黄册:与《黄籍》意义相近,都指记录个人身份信息和家庭状况的官方册子。
2. 证件:指记录个人身份信息和资格的官方文件。
无反义词。
跋扈自恣百年偕老摆弃班送不知去向惨惶草垡长计远虑缠足承休重返传话筒貂尾饿眼峯巅凤诺風篷噶嗒关原哈哧还藩鸿典怀羞隍鹿惠丽枷档见豕负涂进袭絶亢开天窗筐柳宽焦来胤连月了望哨灵悟梨肉履蹈马蹄密令明洁米珠薪桂内书霹雳大仙纰越牵衣投辖牵诱其雨岨崄三衙家射鬾拭眦孀妇属情俟望太憨生特写瓮羹小産小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