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边镐 的诨名。 宋 马永易 《实宾录》:“ 五代 南唐 边镐 节度 湖南 ,政无纪纲,无日不设斋,盛修佛事, 潭 人谓之 边和尚 。”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初从军平 建州 ,凡所克捷,惟务全活, 建 人德之,号为 边罗汉 。及克 湘潭 , 镐 为统军,诸将欲纵掠,独 镐 不允。军入其城,巷不改市, 潭 人益喜之,谓之 边菩萨 。及帅於 潭 ,政出多门,絶无威断,惟事僧佛, 楚 人失望,谓之 边和尚 。”
“边和尚”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该词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两个相互冲突的选择时犹豫不决、难以取舍的状态。其核心意象来源于“和尚在两端观望”的犹豫形象。
从具体历史人物到抽象成语,其含义逐渐脱离人物本身,演变为对“左右为难”状态的普遍描述,甚至衍生出寓言故事《边和尚挑水》(如和尚因目睹鹿斗而无法抉择是否干预)。
适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在以下情境中的矛盾心理:
注:如需了解具体历史文献记载(如《实宾录》《玉壶清话》),可参考、7、10的原始出处。
“边和尚”是一个俗语,指的是有边界意识的和尚,特指以各种方式关注和守护边界地区的僧人。
边和尚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尚,其中辶为边的偏旁部首,尚为和尚的字义部首。该词共有8个笔画。
“边和尚”一词可能在唐朝时期开始流行。唐代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边境地区需要和尚来照顾和保护边界的宗教事务和民众安全,因此形成了这个俗语。
繁体写法:邊和尚。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字形可能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边和尚”一词的字形并无太大改变。
1. 他是一位关心边境地区的边和尚。
2. 这个寺庙的主持是一位著名的边和尚。
组词:边界、和尚、边境
近义词:边境和尚、界和师父
反义词:中央和尚、内陆僧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