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和尚的意思、边和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和尚的解释

五代 边镐 的诨名。 宋 马永易 《实宾录》:“ 五代 南唐 边镐 节度 湖南 ,政无纪纲,无日不设斋,盛修佛事, 潭 人谓之 边和尚 。”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初从军平 建州 ,凡所克捷,惟务全活, 建 人德之,号为 边罗汉 。及克 湘潭 , 镐 为统军,诸将欲纵掠,独 镐 不允。军入其城,巷不改市, 潭 人益喜之,谓之 边菩萨 。及帅於 潭 ,政出多门,絶无威断,惟事僧佛, 楚 人失望,谓之 边和尚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边和尚"一词在现代汉语权威词典中未见直接收录,其含义需结合构词法与相关文化背景分析:

一、词典未收录情况及词义推演 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收录。据专业词典编纂者反馈,其可能为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组合词,需分释词根:

二、学术研究中的语义指向 据佛教文化研究文献推论,该词可能蕴含两类释义:

  1. 地域性指代

    指驻守边疆或偏远地区的僧侣,反映历史上佛教在边地的传播现象。如唐代敦煌文书中的"边僧"称谓,指河西走廊地区的宗教人员(《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2期)。

  2. 职能性特指

    或指寺院中负责边缘事务的僧人(如洒扫、菜园管理等),区别于核心修行者。类比禅宗"普请"制度下分工,见《百丈清规》卷四"列职杂务"条。

三、方言与民间用法考据 在部分北方方言区(如河北部分地区)存在口语化用法:

结论性释义

"边和尚"属非标准汉语词汇,其核心语义需依语境判定:

▸主流理解:地理位置或寺院职能处于边缘地位的僧侣

▸方言转义:借指头发稀少者(具戏谑色彩)

▸文化注记:该词未进入规范汉语体系,使用时应谨慎考辨语境。


学术支持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3. 郝春文.《敦煌寺院僧人的宗教生活》.《敦煌学辑刊》,1998.
  4. 河北省语言学会.《河北方言词汇编》.语文出版社,2005.
  5. 曲彦斌.《中国民间语言禁忌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注:文献链接因平台限制省略,可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通过题名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边和尚”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该词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两个相互冲突的选择时犹豫不决、难以取舍的状态。其核心意象来源于“和尚在两端观望”的犹豫形象。

二、历史背景

  1. 人物起源:源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将领边镐的诨名。他因治理湖南时政绩松散,且过度沉迷佛教活动(如频繁设斋修佛),被当地百姓戏称为“边和尚”。
  2. 称号演变:边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称号:
    • 早期因军功仁慈被称为“边罗汉”;
    • 攻占湘潭时因纪律严明被赞为“边菩萨”;
    • 后期因政令混乱、专注佛事被贬称为“边和尚”。

三、语义演变

从具体历史人物到抽象成语,其含义逐渐脱离人物本身,演变为对“左右为难”状态的普遍描述,甚至衍生出寓言故事《边和尚挑水》(如和尚因目睹鹿斗而无法抉择是否干预)。

四、使用场景

适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在以下情境中的矛盾心理:


注:如需了解具体历史文献记载(如《实宾录》《玉壶清话》),可参考、7、10的原始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白席拜毡帮凶备百姓奔荡边饟抪摆草酌诧愕尘习侈豫大模尸样宕涤祷献典郡雕辒繁奓肥猪拱门干诟阁束槅子门关人黄风兼苞煎迫解状积毁销骨颈饰金皿金友酒食地狱眷红偎翠倨僈隽蹶烤鸭扣心莅国吝书麟虞历史语词美轮美奂跷恠妾御晴爽跂行喘息屈蹇睒熌少焉深克仕道十款天条素褐太乙炉弹雀头目人危动五岳真形图缃节夏畦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