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拗句格的意思、拗句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拗句格的解释

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拗句格》:“《禁臠》云:‘ 鲁直 有换字对句法,如曰“只今满座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前此未有此体,自 鲁直 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出 老杜 ,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缀桃花舒小红”者是也。今俗语谓之拗句格。’僕谓此体非出 老杜 ,与 杜 同时如 王摩詰 亦多是句,如云‘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曰‘劝君更尽一桮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疑亦久矣。 张説 诗曰:‘山接夏空险,臺留春日迟’,此亦拗句格也。” 宋 吴可 《藏海诗话》:“ 苏州 常熟县 破头山 有 唐 常建 诗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 唐 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禪房花木深’。”参见“ 拗体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拗句格是汉语古典诗歌创作中的特殊平仄格式,主要运用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平仄调式体系中。该术语源于古代汉语音韵学,指诗人故意打破常规平仄规律,通过调整句中字音的平仄搭配形成特殊节奏效果,再配合"拗救"手法保持声律平衡的创作技巧。

从声律构成来看,拗句格具有三个核心特征:其一,诗句中关键位置(如七言诗的二、四、六字)出现不合常规平仄的"拗字";其二,须在本句或对句的相应位置进行平仄补偿,即"救";其三,形成抑扬顿挫的特殊声效,达到"于不和谐中求和谐"的美学效果。如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句,本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实际平仄为"仄平仄仄仄平仄",通过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完成声律调整。

该创作手法在唐宋格律诗中尤为常见,王力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谓之拗,有拗字的句子叫作拗句。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有拗有救,就不为病。"(引自《诗词格律》第三章)这种既突破规范又遵循补救原则的创作方式,既保持了格律诗的音乐性,又赋予诗人更大的表达空间。

网络扩展解释

“拗句格”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诗歌术语(主流解释)

指格律诗中不遵循常规平仄规则的句子,尤其指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出现变体的情况。

二、修辞手法(较少见)

指故意使用奇特句式或违背常理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幽默、讽刺等效果。例如:“他的回答总是拗句格,让人捉摸不透。”但这种用法多见于现代网络解释,传统文献中较少提及。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格律或具体例句,可参考《野客丛书》《声调谱》等文献,或查看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宝意博学审问伯远帖缠夹撑突赤炜赤帻出韵从义郎祷献雕板彫本逗嚷独力发蒙振落匪兕服装挂一钩子规诫顾命寒片恒辉蕙兰梦护养翦绺金沤浮钉浚瀹铿铿宽宥乐融融两手攥空拳离尘乱来马印没天良门堂免除处罚民害纳质撚髭拍试庖疈齐宫青林乐蛩韵三左上邦水浮子水狐水藻所诠桃花薄命帖席外放危怖五噫遐狄陷瑕县邑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