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 西域 诸国官号之一。《汉书·张骞传》:“ 大月氏 攻杀 难兜靡 ,夺其地,人民亡走 匈奴 。子 昆莫 新生,傅父布就翖侯抱亡置草中。” 颜师古 注:“翖侯, 乌孙 大臣官号,其数非一,亦犹 汉 之将军耳。而布就者,又翖侯之中别号,犹右将军、左将军耳,非其人之字。翖与翕同。”《汉书·西域传上》:“ 大夏 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 月氏 徙来,皆臣畜之,共稟 汉 使者。有五翖侯。”
(2).泛指外族首领。《旧唐书·武宗纪》:“ 河东 节度使 刘沔 料敌伐谋,乘机制胜,发胡貉之骑以为前锋,搴翖侯之旗伐彼在穴。”
“翖侯”是古代西域诸国的官号之一,具体解释如下:
西域官职
《汉书·张骞传》记载,翖侯是乌孙国的核心官职,属于大臣级别的头衔,地位类似汉朝的将军。不同翖侯之间还有细分,如“布就”是翖侯中的特殊称号,类似汉朝的左、右将军之分。
外族首领泛称
《旧唐书·武宗纪》中,“翖侯”被用来代指外族首领,例如描述刘沔讨伐回鹘时提到“搴翖侯之旗”,这里的翖侯象征敌方统帅。
其他补充
建议结合《汉书》《旧唐书》原文进一步考证具体语境。
《翖侯》一词是古代汉字,它的意思是指一种名为“翖”的鸟,它轻盈灵动,会展翅翱翔于天空。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尔雅•释鸟》中,因此,《翖侯》一词最初可认为是用来形容一种优雅的飞鸟。
根据《康熙字典》,《翖侯》可以拆分为“羽”和“苟”两个部首。
其中,“羽”部表示与羽毛有关的事物,而“苟”字则表示草木的意思。
《翖侯》的总笔画数为16画。
《翖侯》的繁体写法为「翬侯」。
在古代,中国人使用不同的字体和书法风格来书写汉字。因此,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稍有不同。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古代有一种叫做“等书”的字体,该字体的字形与现代汉字稍有不同。
然而,对于《翖侯》这个词来说,由于其使用较少且较为古老,很少见到有关于古代写法的具体记录。
1. 高山上的翖侯,在蓝天中翱翔。
2. 他的形象像一只翖侯,自由自在地穿越城市。
翖侯的组词:翖侯子,翖侯翔。
近义词:鸾凤、孔雀、百灵。
反义词:笨拙、呆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