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本觉的意思、本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本觉的解释

佛教语。佛教认为,众生心体,自性清净,原有性德,非修成而然,故称“本觉”。《大乘起信论》:“心体杂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説名本觉。”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 宋 洪迈 《容斋五笔·八种经典》:“詮自性,认本觉,莫深於‘实相法密经’。”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诗》颂 文王 ,一则曰‘缉熙’,再则曰‘缉熙’。熙者,人心本觉之光明乎!”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本觉”是佛教术语,指众生心体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状态,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本觉”意为众生内在的先天觉悟性,即心体自性清净、不依赖修持而本然存在的智慧德性。它强调众生本性中固有的觉悟潜能,如《大乘起信论》所述:“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这一概念与后天修行的“始觉”相对应,两者本质一致,始觉是通过修行显现本觉的过程。

二、哲学内涵

  1. 自性清净:心体远离杂念与妄相,如同虚空般纯净无染(《大乘起信论》引文)。
  2. 超越时空:唐代王维在《能禅师碑》中描述其“超于三世”,即突破过去、现在、未来的局限。
  3. 平等法身:本觉作为如来法身的体现,是佛性普遍存在于一切众生的理论基础。

三、相关概念

四、现代引申

在非宗教语境中,“本觉”可引申为对自我本性的清醒认知,如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以“认本觉”比喻对内在本质的探寻。现代用法强调通过自我觉察实现精神提升,如“本觉之光明”形容内在觉醒的力量。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本觉”与“始觉”的哲学辩证关系,可参考《大乘起信论》及唐代禅宗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本觉(běn ju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原本的觉悟或本性的觉悟。该词由"本"和"觉"两个部分组成。 "本"是一个常用的汉字,意为根本、起源或本质。它是一个由木字旁组成的字,共有5个笔画(一横、一竖、三撇),在汉字的早期写法中,有一种是由两个竖形的木字旁组成。"本"字还可以拆分成"木"和"本"两个部首,其中"木"是表示木头的意思,也可以指事物的根基或基础;"本"表示录入文字的起点,也表示事物的根源。 "觉"字是由"见"和"角"两个部分组成。"见"表示看见或观察;"角"表示动物的角或者是笔画的一种。"觉"字的基本意思是感觉或认识到。 "本觉"这个词来源于佛教,是指每个人天生具备的本质觉悟。在佛法中,"本觉"是指人的原始悟性,具有开悟、自觉等含义。它指的是通过修行和悟性的开展,使自己从现有的无明境地中觉悟出来,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 "本觉"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其中的"本"字可能会写成像两个"木"字旁相连的形状,而"觉"字的写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存在一些变化。 以下是一个关于"本觉"的例句:佛法讲究修行人发现自己的本觉,觉悟真实的自我。 "本觉"这个词可以与其他词组合,例如:"本性觉醒"、"本觉自性"、"本觉空性"等。 "本觉"的近义词可以包括"本性"、"原始觉悟"、"本源觉"等。 "本觉"的反义词可能包括"迷惑"、"无明"、"昏沉"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