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of honour] 美称
这等一位活菩萨,岂可没个徽号?——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1).旗帜的名号。指旗的式样、图案、颜色。旧时作为新兴朝代或某一帝王新政的标志之一。《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与民变革者也。” 郑玄 注:“徽号,旌旗之名也。” 孔颖达 疏:“徽号,旌旗也, 周 大赤, 殷 大白, 夏 大麾,各有别也。”《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 隆 又以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自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变民耳目,故三春称王,明三统也。”《周礼·夏官·大司马》“辨号名” 清 孙诒让 正义:“‘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注云:‘属谓徽识也。《大传》谓之徽号。’徽识、徽号、号名,义并同, 贾 疏云:‘即《司常》注:三者旌旗之细者也。’”
(2).引申指国号。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张柬之 等既迁 则天 于 上阳宫 , 中宗 犹以皇太子监国,告 武氏 之庙。时,累日阴翳,侍御史 崔浑 奏曰:‘方今国命初復,当正徽号称 唐 ,顺万姓之心,奈何告 武氏 庙?庙宜毁之,復 唐 鸿业,天下幸甚!’”
(3).泛指标志,记号。 秦牧 《古战场春晓》:“战船和枪炮就是他们的徽号。”
(4).褒扬赞美的称号。旧时专指加给帝王及皇后的尊号。每逢庆典,可以屡次加上,每次通常加两个字,尽是歌功颂德之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尊号》:“ 秦 汉 以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 则天 垂拱 四年,得瑞石於 洛水 ,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羣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 熙寧 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因又降詔,归美神考 哲宗 ,用告成功。上亲加上两朝徽号,令庙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牘,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又如, 清 叶赫那拉氏 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见《清史稿·后妃传》。
(5).褒扬赞美的称号。指帝王封授的爵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汝水 又东为 周公渡 ,藉‘承休’之徽号,而有‘周公’之嘉称也。”按, 汉 元帝 初元 五年以 周子南君 姬延年 为 周承休侯 。
(6).褒扬赞美的称号。泛指美称。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上古 神农氏 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义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7).犹绰号。 明 吴炳 《西园记·闻讣》:“日日街头寻人闹,满城与我加徽号。” 老舍 《赵子曰》第十一:“所以由身体看,由精神上看,‘大智若愚’的这个徽号是名实相符的。”
“徽号”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美称或尊称
指对人或事物的赞美性称号。例如:同学赠送的“诗人”称号、明代皇帝为太后追加的“圣烈慈寿”等尊号。
例句:明英宗复辟后为孙太后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
古代旗帜的标志
原指旌旗的式样、图案、颜色等,作为朝代或帝王新政的象征。如周朝用赤色旗,商朝用白色旗()。
文献依据:《礼记·大传》记载“殊徽号”即指更换旗帜标志()。
“徽”字本义为“以绳系物”,古代用丝绳调节乐器音律,后衍生出“美好”“标记”等意。例如:
“徽号”既可表达对人物的褒扬(如尊号、雅称),也可指代政权或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含义随历史演变从具体旗帜扩展至抽象称号,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徽号是指某人身上用以标示身份、职务或特定身份认可的标志、符号。
徽号的部首是彳(♂)和心(⺗),总共有9个笔画。
徽号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诂》中,后来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意义。
徽号的繁体字为徽號。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徽号的写法为“彳⺗弗丩”。
1. 他佩戴着徽号,展示了他的军人身份。
2.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徽号来区分身份。
徽章、徽记、徽章、军衔、标志
标志、象征、标记
隐名、匿号、无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