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道船舶往来征税处。《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擿宗断族,排轻斥重,胁遏津埭,恐喝传邮。”
“津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水道征税处
根据和,“津埭”主要指古代在水道船舶往来处设置的征税关卡,用于对通行船只征收税费。这一用法在《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中有明确记载:“胁遏津埭,恐喝传邮”,描述了当时对津埭的管控现象。
渡口与渡船(较少见)
部分来源(如)将其解释为“渡口(津)和渡船(埭)的组合”,强调其作为水域交通枢纽的功能,但此释义的权威性相对较低,可能与特定方言或历史阶段相关。
津:
本义为渡口,引申为交通要道或关键位置(如“津关险塞”),也指唾液、汗液等体液(如“遍体生津”)。
埭:
原指土坝(多用于地名,如“钟埭”),后衍生为通过拦水设卡征税的设施,与“津”结合后特指水道征税点。
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政府通过津埭对水路贸易征税,成为财政来源之一。例如《南齐书》记载的“胁遏津埭”,反映了当时征税的强制性。
现代延伸:
该词现多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成语(如“分守要津”),日常使用较少。
部分来源对“津埭”是否为成语存在分歧。将其归为成语,但更高权威性的文献(如)更倾向将其视为历史专有名词。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齐书》原文或古代税制研究资料。
津埭(jīn dài)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
津字的部首是水,笔画数为9。埭字的部首是土,笔画数为11。
津字源于古代的水名,在古代泛指渡口或河流交汇处,后来发展为表示港口或渔村。埭字则是指码头、堤坝的意思。因此,津埭联合在一起,可以表示水边的地方。
津埭的繁体字分别为津埭(jīn dài)。
古代的写法中,津字的上部是“大”字,下部是“水”字。埭字则是上部是“埶”字,下部是“土”字。
1. 我们今天去津埭钓鱼。
2. 这个港口是该海岛的主要津埭。
津埭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例如:
1. 津埭风光
2. 渔村津埭
津埭的近义词可以是港口、码头、渔村等。
津埭的反义词可以是内陆、远离水边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