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道船舶往来征税处。《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擿宗断族,排轻斥重,胁遏津埭,恐喝传邮。”
“津埭”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津”与“埭”两个语素构成,多用于描述与水利、航运相关的地理设施。以下为详细释义及考据:
单字训诂
复合词义解析
“津埭”合称,特指古代渡口附近修筑的拦水坝,用于调节水位,保障船只通行。其功能类似现代船闸,通过蓄水或放水控制航道深浅。例如《宋书·谢方明传》记载“修治津埭,以济行旅”,说明此类设施对水陆交通的重要性。
历史用例与文献佐证
据《中国水利史稿》考证,六朝时期江南地区因河道纵横,官府常在津渡要冲筑埭,形成“津埭”体系,既便利漕运,又可征税。唐代诗人刘禹锡《堤上行》中“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亦侧面反映了津埭周边商业繁荣的景象。
权威辞书参考
“津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水道征税处
根据和,“津埭”主要指古代在水道船舶往来处设置的征税关卡,用于对通行船只征收税费。这一用法在《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中有明确记载:“胁遏津埭,恐喝传邮”,描述了当时对津埭的管控现象。
渡口与渡船(较少见)
部分来源(如)将其解释为“渡口(津)和渡船(埭)的组合”,强调其作为水域交通枢纽的功能,但此释义的权威性相对较低,可能与特定方言或历史阶段相关。
津:
本义为渡口,引申为交通要道或关键位置(如“津关险塞”),也指唾液、汗液等体液(如“遍体生津”)。
埭:
原指土坝(多用于地名,如“钟埭”),后衍生为通过拦水设卡征税的设施,与“津”结合后特指水道征税点。
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政府通过津埭对水路贸易征税,成为财政来源之一。例如《南齐书》记载的“胁遏津埭”,反映了当时征税的强制性。
现代延伸:
该词现多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成语(如“分守要津”),日常使用较少。
部分来源对“津埭”是否为成语存在分歧。将其归为成语,但更高权威性的文献(如)更倾向将其视为历史专有名词。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齐书》原文或古代税制研究资料。
榜棰弼亮尺楮传报撺哄盗穴刁掯发横翻倒方枕废弛符架该摄公葬骨骸怀怪回溪阪鹄峙谏过俭苦校勘学假推结附久负盛名砍削夸绮枯凋剌谬兰亭春老旦疗狂力矩攦秀垄亩轮头络驿不絶没寿醲酝七国青漪秦仪沙隄杉锦声销迹灭沈燎试液爽号思鲈莼太浩鞺鞈傥朗天宝当年田间妇天可汗铁朱武略无所不及香溪吸集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