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问的意思、呵问的详细解释
呵问的解释
责问;盘究。《周礼·地官·比长》“若无授无节则唯圜土内之” 汉 郑玄 注:“乡中无授,出乡无节,过所则呵问,繫之圜土,考辟之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孙策 ﹞便使收 吉 ,至,呵问之曰:‘天旱不雨,道路艰涩,不时得过……今当相除。’” 宋 文天祥 《出巷难》诗序:“予变服色,随 杜 出,诸巷皆不呵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家中诸务,经理维勤;即偶惰,母亦不呵问之。”
词语分解
- 呵的解释 呵 ē 怒责:呵责。呵斥(亦作“呵叱”)。呵禁。 吁气:呵冻(哈气使暧)。一气呵成。 象声词,形容笑:呵呵。 叹词,表示惊讶:呵,真不得了! 呵 ɑ 同“啊”。 呵 ē 〔呵叻〕地名,在泰国。
- 问的解释 问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候。问长问短。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管,干预:概不过
专业解析
"呵问"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严厉地责问、大声诘问。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析
-
本义:严厉责问
- "呵"字本义指大声斥责、怒喝(《说文解字》:"呵,大言而怒也")。
- "问"在此处指质问、诘问。
- 两字结合,"呵问"强调以严厉、高声的方式质问对方,带有明显的责备、不满或威慑意味。例如:"面对嫌疑人的狡辩,法官厉声呵问其作案细节。"
-
语境与用法
- 多用于描述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质问场景。
- 常见于书面语、历史叙述或文学作品中,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
- 常与"厉声"、"大声"等副词连用,强化其严厉的语气和态度。
二、 古籍例证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可见:
- 《史记·李斯列传》虽无直接出现"呵问"二字,但记载了赵高"指鹿为马"后,"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其情境中二世对太卜的诘难可视为"呵问"的体现(体现权威质询)。更直接的例证可参考后世对类似场景的描述。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多有类似严厉质问的情节描写,虽具体用词需查证原文,但其叙事模式体现了"呵问"的语义内涵。
三、 语素分析与近义词
- 呵: 强调语气(严厉、高声)和态度(斥责)。
- 问: 强调行为(质问、追究)。
- 近义词: 诘问、责问、盘问、质问、叱问。
- 区别: "呵问"更突出"呵"所带的严厉语气和威慑感,比一般的"问"、"询问"、"诘问"语气更重。
"呵问"指以严厉、高声的方式责问或诘问他人,带有明显的威慑、责备意味。它是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或特定语境(如司法、历史叙述),用以描述带有权威性或强烈不满情绪的质问行为。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权威大型汉语语文辞书,对"呵"、"问"及合成词有详细释义与例证分析)。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侧重收录并解释古代文献中的字词,为理解"呵问"的文言用法提供依据)。
- 经典古籍用例(如《史记》、《聊斋志异》等,通过具体语境印证词义与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呵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责问、盘究,指带有严厉态度的追问或审查。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强调对违反规则者的质问或追究责任。
-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 《周礼·地官·比长》记载:“过所则呵问”,指对无通行凭证者进行盘查。
- 晋代《搜神记》中,孙策因天旱不雨而“呵问”术士于吉,体现上位者对下属的问责。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或严肃场合,如古代官吏执法、上级对下属的问责,或对违规行为的调查。例如:“海关呵问旅客携带违禁品”。
-
与“询问”的区别
不同于普通询问,“呵问”带有明显的威慑性或压迫性,如《聊斋志异》中母亲对子女的管教“偶惰亦不呵问”,反衬出常态下的严厉态度。
-
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盘诘、责难、诘问
- 反义词:慰询、安抚、宽宥
“呵问”主要用于表达带有权威性的严厉追问,现代使用较少,更常见于历史文本或特定语境下的问责场景。需注意与轻松、友好的“问候”类词汇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哀惧百射贲溃辨护藏否蚩蚩氓俦擬刁钻古怪邸抄風鑑風簾福履共鲧孤抱古掾曹寒径含熏阁汗颜鹤洲划拉欢跃画蛇着足灰土将家溅溅胛肢窝计考急口积膳沮慑匡济茂行面墙而立排打牌纛飘鼓普耳乾罢乾嘉千里别谦谦君子前禽侨肸奇笔七调穷覂穷禽仁风靸戟摄事数伤拓本殄毙天然气拓大外女衔蝉奴下锹鐝谐结协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