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工 与 鲧 的并称。鲧,也写作“鮌”。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三:“何以废 共 鮌 , 重华 为之来。”
共鲧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专有名词组合,特指中国上古传说中两位重要人物——共工与鲧的并称。二者均因治水失败或引发洪水而闻名,常被后世文献并提,用以喻指导致水患的祸首或失败的治水者。以下从词义、文化内涵及文献依据三方面解析:
共工
传说中炎帝后裔,人面蛇身,为水神。《说文解字》载:“共,同也”,其名或取“共同治水”之意,然其事迹多与洪水灾害关联。《淮南子·天文训》称其“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引发大洪水。
鲧
夏禹之父,黄帝后裔。《说文解字》:“鲧,鱼也”,其名或与鱼龙水族相关。据《尚书·尧典》,鲧受命治水“九载,绩用弗成”,因擅用“息壤”(能自生长的神土)遭天帝诛杀于羽山。
并称逻辑
“共鲧”组合源于二者在治水史上的相似命运:
如《楚辞·天问》将二者并提:“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康回”即共工名),暗喻二者与水患的因果关系。
灾异符号
古籍中“共鲧”常作为洪水意象的隐喻。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后世遂以“共工之祸”代指水患;鲧则因盗息壤治水失败,成为“违逆天命而致灾”的典型。
道德训诫
儒家典籍强调二者“德不配位”的教训。《国语·周语下》称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鲧则“称遂共工之过”(沿袭共工的错误),凸显德行缺失招致灾厄的主题。
直接并称记载
学术考辨支撑
现代研究指出,“共鲧”并提反映上古部族治水记忆的融合。学者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考证,共工属炎帝系部族,鲧属黄帝系,二者治水传说实为不同族群洪水叙事的整合结果。
“共鲧”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典故词汇,指代两位上古时期治水失败的人物——共工与鲧。具体解释如下:
晋代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之十三提到:“何以废共鮌,重华为之来。”
二者常被并称,象征: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及诗词评论,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需查询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白鲦镳镳苾刍嗶嘰鼻饮不规矩裁酌层出叠见唱高调仇家愁倚阑令黨報大祝登大寳店小二低迟东家夫子断囚放班俸禄封贮伏念伏暑脯斮改行自新刚硬官治古香缎寒溪皇介叫呶娇怯怯假限鸡飞狗窜谨敏锦片敛谷灵粮洛如花内鍊酿母菌排校駍隐飘茵堕溷泼火乞寒胡秦壁若榴擅朝绍兴和议省损师子骢守母司言四柱调频猥獕销化协妙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