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邸抄的意思、邸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邸抄的解释

亦作“ 邸钞 ”。即邸报。 明 张煌言 《上鲁国主启》:“春来閲邸抄,知去年十一月, 缅 夷内变,导虏入 缅 ,致我 永历皇帝 蒙尘。” 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外:]呀,他要诛君侧之奸,非反而何?且住, 杨相 这本怎么不见邸抄?”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议处、察议之諭不絶於邸钞。”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七章:“我刚才一面看一面想起来 崇祯 九年春天在一份邸抄中看到兵科给事中 常自裕 的一封奏疏。”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邸抄”是中国古代官方发布的一种文书形式,主要用于传递朝政信息和政治情报。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邸抄又称“邸报”“邸钞”,是古代朝廷向地方官员传达政令、奏议、宫廷大事等信息的官方通报。其内容涵盖皇帝谕旨、臣僚奏章、人事变动及重要政务动态。

  2. 历史发展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世纪),各郡在京城设“邸”(办事处),由信使通过驿道将文书传至地方。
    • 延续: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形式逐渐完善,成为古代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
  3. 内容与形式
    邸抄以竹简或绢帛为载体,后发展为纸质印刷。内容严格限于官方政务,如诏书、奏议、官员任免等,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

  4. 功能与影响

    • 确保中央与地方信息互通,维护政权稳定。
    • 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社会提供了重要史料。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及“邸抄”,反映其在民间的影响力。
  5. 文学与历史记载
    清代龚自珍、洪昇等文人的作品多次引用邸抄内容,印证其作为历史事件记录工具的作用。

邸抄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兼具政治功能与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行政制度和新闻史的重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邸抄一词的意思:邸抄(dǐ chāo)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官方查抄或调查家庭私事的行动或内容。通常用于古代中国的官府、官员对民众进行调查或取证的情况。 拆分部首和笔画:邸抄的部首是辶(辵),笔画数为11画。 来源:邸抄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官府或官员有时会被派遣到民众的家庭进行调查或查抄,以获取个人信息或取证。因此,邸抄成为了对这种行动或内容的称呼。 繁体字:邸抄的繁体字形为「邸抄」。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邸抄」的形状和现代汉字略有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相似的形状和构造。 例句:他们派人来进行邸抄,查找可能的证据。 组词:邸抄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例如邸令、邸闻、抄书等。 近义词:类似意思的词语包括审查、打探、搜查等。 反义词:相反意思的词语可能是保护、隐私、尊重等。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