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厚而愚昧的人。语出《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宋 陆游 《壬子除夕》诗:“呜呼吾曹见事晚,古俗实在蚩蚩氓。” 清 方文 《施粥行赠曹二梁父》:“矧此蚩蚩氓,穷饿良可嘆!”亦省作“ 蚩氓 ”。 明 杨慎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好去偕新郎,新郎非蚩氓。” 清 王韬 《瓮牖馀谈·汉口雨钱》:“在蚩氓每以为神物,而博士则以为虚渺。”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 林 邓 见前途危险,恳求 道光帝 坚持禁烟政策,说:‘无知蚩氓,相率传讹。’”参见“ 蚩蚩 ”。
“蚩蚩氓”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出处与基本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原指一个看似敦厚老实的外来平民(“氓”),以布匹交换生丝的场景。结合《诗经》语境,“蚩蚩”形容其憨厚之态,而“氓”特指流民或外来者。
字词分解
含义演变与争议
主流解释认为该词指“敦厚而愚昧的人”(如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出“无法无天、行为不端”的引申义,但此说法未见于经典文献,可能是对“氓”字负面含义的扩展。
文学中的使用
宋代陆游诗句“古俗实在蚩蚩氓”、清代方文“矧此蚩蚩氓”,均延续原意,强调民众的淳朴或蒙昧特质。
建议:若需深入理解,可结合《氓》全诗分析人物形象,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注意避免混淆“氓”的两种读音(méng/máng)及古今异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