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的标准。《南齐书·武帝纪》:“守宰禄俸,盖有恆準。” 唐 陈佑 《平权衡赋》:“此盖国之恆準,教以顺行,虽因时以考正,乃假人而后成。”
“恒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éng zhǔn(注音:ㄏㄥˊ ㄓㄨㄣˇ),其核心含义为“固定的标准”。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恒准”指长期不变或普遍适用的准则,强调标准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例如:
《南齐书·武帝纪》
“守宰禄俸,盖有恒准。”
意为地方官员的俸禄需依照固定标准发放。
唐代陈佑《平权衡赋》
“此盖国之恒准,教以顺行,虽因时以考正,乃假人而后成。”
强调国家制度需以恒定的标准为依据,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法,可参考《南齐书》《平权衡赋》等文献。
恒准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永久不变的、始终如一的准确和稳定。形容事物在某种状态或准则下保持不变。
恒准的部首是心字旁(忄),笔画数为11画。
恒准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其中,“恒”这个字来自于象形文字,原本表示“常常”、“始终如一”的意思。而“准”这个字则来自于象形文字的“目”,表示准星或眼睛,引申为看得准、判断准确之意。
恒准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恆准」。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恒准的外形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恒」在古代常采用「乡」或「囧」的形状写作「恆」;而「准」则是以「目」为部首,上面多加一点相似于准星的标记。
1. 他的判断力恒准不差,从不犯错误。
2. 这个机器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恒准的精度。
恒定、恒温、恒心、恒星、准确、准则、准时
一致、稳定、恒定
变化、不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