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祸兆》:“ 萧澣 初至 遂州 ,造二幡刹施於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靂,刹各成数十片。”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僎 ( 冯僎 )一夕梦登 崇孝寺 幡刹极高处打‘方响’。”
“幡刹”是一个佛教相关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幡刹(拼音:fān chà)指古代寺庙前竖立的幡柱,也称“刹竿”或“刹”。僧侣在领悟佛法后,会在此处竖立幡旗以昭告四方,象征佛法的传播。
结构组成
历史用例
“刹”在佛教语境中通常读作chà(如“刹那”),但部分现代词典标注为shā。建议根据语境选择读音,佛教术语优先读chà。
“幡刹”是佛教场所的标志性建筑,兼具宗教仪式与象征意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唐代《酉阳杂俎》等古籍。
幡刹指的是寺庙中悬挂幡旗的地方,也泛指寺庙。在佛教中,幡刹象征着智慧与福报,也代表着佛法的传播与弘扬。
幡刹由两个字组成,其中“幡”字的拆分部首为“干”,笔画为12画;“刹”字的拆分部首为“刀”,笔画为8画。
《幡刹》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原指寺庙,后来逐渐泛指佛教寺院。由于幡刹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该词的来源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
《幡刹》的繁体字为「幡刹」。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幡刹的「幡」字常以「㱀」或「㱘」形表示,「刹」字以「攝」或「截」形表示。
1. 他们每年到幡刹朝拜,以祈求平安。
2. 她在幡刹前瞑目默祷。
幡杆、幡旗、庙宇、佛寺。
寺庙、佛寺、庙宇。
世俗、尘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