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rgent]∶极快地
气温急遽上升
(2) [in a hurry]∶匆忙;仓促
(1).仓促。 宋 欧阳修 《回颍州通判杨虞部书》:“旦夕之间,方思布款,急遽之至,先以惠音。” 清 刘大櫆 《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而又虑急遽之难以取给,乃更与有力之贤,共相捐输,使一人掌其资本,而取其息以侍用。”
(2).犹急速。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镕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 周而复 《*********大夫》一:“他料到部长这时叫唤他一定没有好事,心急遽地跳动。”
“急遽”是一个汉语形容词,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包含两层含义:
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回颍州通判杨虞部书》:“急遽之至,先以惠音”,后清代文献也沿用此词。
近义词与辨析
近义词包括“仓促”“匆促”“匆忙”等。需注意与“急剧”的区别:
用法示例
如需更详细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急遽》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描述事物变化迅速、急剧的状态或程度。
《急遽》的部首是心(xīn)和辶(chuò),其中心部表示此词与情感或心理有关,辶部表示此词与行动或变化有关。
它的总笔画数是16个,具体的笔画顺序为:心(4画)+ 辶(4画)+ 土(3画)+ 隹(7画)。
《急遽》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是由《广韵》中的“急即”和“遽側”合并而成。
在繁体字中,急遽的写法为「急遽」,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中,急遽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急遽的写法为「急遽」,但它的部首并不是心加辶,而是心加辛,表示与辛劳、痛苦有关。
1. 天气突然变化,气温急遽下降。
2. 经济发展急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
3. 他的成绩在最近半年急遽提高了。
急剧、遽增、急迫、迅遽。
近义词:急速、迅速、猛烈、剧烈。
反义词:缓慢、稳定、平缓、缓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