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訶黎勒 ”。1.梵语harītakī,意译为柯子。植物名。常绿乔木。果实可入药。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气利,訶黎勒散主之。”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木类》:“訶梨勒,树似木梡,花白,子形如橄欖,六路,皮肉相着,可作饮。”
(2).指其果实。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五》:“今医家所用訶梨勒,是其子,不闻用叶者。”
诃梨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外来语源的药用植物名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读音 该词为梵语"harītakī"音译,最早见于唐代《一切经音义》,现代汉语读作"hē lí lè"。这种音译形式体现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特征,符合佛教医学东传的历史背景。
二、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成熟果实"。其植物学特征为乔木,叶互生,穗状花序,果实呈卵形或椭圆形,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
三、药用价值 《中华药典》记载其性味"苦、酸、涩,平",主要功效包括:
四、文化影响 宋代《证类本草》记录其"来自波斯舶运"的贸易路线,明代《东西洋考》记载该药材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古代中外医药交流史实。
诃梨勒(hē lí lè)是一个源自梵语的外来词,具有植物学、医药学和文化交流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诃梨勒是梵语“harītakī”的音译,意译为“柯子”。该词通过佛教经典和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在中医典籍中被称为“诃子”。
诃梨勒的传播与佛教东渐密切相关。汉译佛典中记载了其医疗用途,同时它也是佛教僧侣的供养之物,体现了中印文化交流的痕迹。
诃梨勒既是植物名(常绿乔木),也指其药用果实,后本土化为“诃子”。其传播史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医药与宗教文化的交融。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南方草木状》《金匮要略》等古籍及现代相关研究文献。
隘阻匾圆熛火餐啖常分啖舐丹书白马蜑子倒是弟及读法顿下遏过二因素说奉复孚萌故居害群之马豪植河泥何氏三高候函桓圭会心将计就计贱皮子健仰骄惰交怀惊恨记清九子口调狂华恇惶冒头马蕲马前泼水媚附免赋明达南诏槃夷披陈穷不失义曲线图容日入梦善手少甚么折困省堂深美时间差手勤树书探刺陶泓稳丕丕无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