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惧不安。《魏书·崔光传》:“圣躬玉趾,非所践陟,臣庶恇惶,窃谓未可。” 唐 张说 《奉敕赤帝坛祈雨文》:“内讼恇惶,莫知启处。”
“恇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āng huáng,主要含义为恐惧不安,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词义
指因内心恐惧、焦虑而产生的不安状态,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的心理状态。例如《魏书·崔光传》中的“臣庶恇惶,窃谓未可”,以及唐代张说《奉敕赤帝坛祈雨文》的“内讼恇惶,莫知启处”,均表现出因担忧、敬畏而心神不宁的语境。
近义词与关联词
“恇惶”是典型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常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恐惧不安”的核心含义。注意与“恓惶”区分,后者更偏向情感上的悲伤或生活困顿。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古籍原文。
恇惶(kuāng huáng)是一个中文词汇,它指的是因为害怕、紧张或困惑而感到恐慌或不安的状态。
恇惶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恇惶的来源非常古老,它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仲虺之命》中,用于描述人们面临困境时的恐慌不安。
在繁体字中,“恇”保持不变,而“惶”按照传统的繁体字书写方式变成了“愰”。这种书写形式在繁体中更常见。
古时候,恇的汉字写法有一些变化,例如上古汉字中将“心”写作“忄”,在现代汉字中,这个写法保留下来。
以下是一些使用恇惶的例句:
面对突然发生的火灾,人们恇惶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他听到了一声巨响,立刻感到恇惶万分,以为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
一些与恇惶相关的组词包括:
恇惶的近义词有焦虑、惊慌、紧张;反义词有镇定、泰然、平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