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骄堕 ”。骄纵怠惰。《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岂悟君子,自生怠倦,失恂恂善诱之德,同亡国骄惰之志!” 宋 王安石 《省兵》诗:“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 宋 岳飞 《奏画守襄阳等郡田札子》:“﹝ 金 人﹞所爱惟金帛子女,志已骄堕。” 明 张居正 《答巡抚高凤翥书》:“以骄惰不习之兵,当 瓦剌 新鋭之虏,其势固不敌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 唐太宗 对朝臣说,我不打 突厥 ,反送给金帛,为的让他们骄惰,以便一举消灭。”
"骄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语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和语源两个维度解析。从构词法分析,"骄"本义指马背隆起,引申为傲慢自大的心理状态,《说文解字》释为"马高六尺为骄";"惰"字从心从隋,表示心理上的懈怠懒散,《说文解字》注为"不敬也"。二字结合后,《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因骄纵而产生的懈怠心理",特指因自满情绪导致的进取心减退现象。
该词的语义演变呈现三个阶段:先秦典籍多用于描述贵族阶层的奢靡状态,如《左传》记载"骄惰奢纵,祸之始也";唐宋时期扩展到形容文人墨客的疏狂品性;明清小说中则常见于刻画纨绔子弟的形象。现代汉语中,"骄惰"多用于书面语境,常与"戒除""克服"等动词搭配,强调对自满懈怠心理的警惕,如"戒骄惰以固根本"的警示语。
在语义辨析方面,需注意与"懒惰""骄横"等近义词的区别:"懒惰"侧重行为层面的懈怠,"骄横"强调态度上的蛮横,而"骄惰"特指因自我膨胀引发的双重负面状态,兼具心理与行为特征。该词的典型用法如《资治通鉴》所述"居安忘危,处荣忘辱,骄惰渐生而不自觉",生动展现了其深层语义。
“骄惰”是一个由“骄”和“惰”组合而成的复合词,需拆解分析其含义:
骄
本义指“自满、傲慢”,如《说文解字》释为“马高六尺为骄”,后引申为态度上的高傲,如“骄矜”“骄兵必败”。古文用例可见《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惰
意为“懒惰、懈怠”,如《礼记》中“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强调行动上的懒散和不积极。
组合义
“骄惰”通常指因骄傲自满而滋生的怠惰心态,即因自视甚高、轻视他人或事务,导致行动上消极懒散。例如:
注意:此词多见于古文或特定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若您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进一步补充以便精准分析。
棒硬把兄弟奔逸絶尘贬绌褊急奰发卜年步障参干册文城脚充列从衡撢人对换怼怨風雷性抚几颢露画旅疆徼讲制家约截鹤续凫惊鸿畸翁絶早抗坠龙景鳗鲡昧略蟠螭纹繁冠凭城前程似锦钱谷库日薄荣惧三青子三三径色长伤化上嫚下暴上夜善气迎人十时夙根檀鸡谈讲尪懦慰安文采兀兀穷年相逢恨晚湘管纤凝孝妇校缗小有清虚之天惜毫厘失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