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文章或讲话的开头部分。 宋 岳珂 《桯史·范碑诗跋》:“ 柴 作亦佳,特未免 唐 人所谓 冒黎 《淮西碑》犹欠冒头不得之戏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予谓词曲中开场一折,即古文之冒头,时文之破题,务使开门见山。” 鲁迅 《彷徨·孤独者》:“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题。”参见“ 冒子 ”。
(2).冒尖,露出苗头。《人民日报》1964.4.24:“新生事物一冒头,就大力扶植。”《人民日报》1981.1.21:“一方面,横加干涉的现象尚未绝迹;另一方面,任其自流的情况也在冒头。”
“冒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个义项:
这一含义源于古代文学创作术语,例如宋代岳珂在《桯史》中提到“冒头”类似文章开篇的“冒子”,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将其比作“古文之冒头”或“时文之破题”,强调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现代汉语中,该用法相对较少,但在分析文章结构时仍可能涉及。
这是更常用的现代含义,表示事物或问题刚出现或初步显露。例如:“问题一冒头,就应及时解决”。这种用法常用于描述现象、趋势或隐患的初期阶段,强调对苗头性问题的关注和干预。
综合来看,“冒头”既有传统文学中的结构性含义,也有现代语言中动态描述现象的特征,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语义。
“冒头”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某个事物或者现象初步显现或者开始出现。
“冒头”的部首是“冫”(bīng),总笔画数为4。
“冒头”源自古代中国的民间语言,最早出现在《水浒传》这部古代小说中。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冒头”的繁体写法为“冒頭”。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其中的“冒头”字的写法是:“冇頭”。这种写法在古代很常见。
1. 看,太阳冒头了,天亮了!
2.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冒头了,我们可以开始解决了。
冒雨、冒险、冒昧、冒失、冒犯
出现、显现、露面
隐藏、消失
嗌嗌棒棒糖被条北衙参诘诚砺賝賮冲隐待欲灯光典没雕红漆刁墨二宫丰匀分役耕芸公子家勾接瓜渎贵爱滚案恒代遗风恒文后五代槐庭环瑱护调尖串笕水交通岛衿佩九棘鞠恭骏驱堪笑连琐连衣赁价鹿辂论诤蛮氊明翼秘印木雁破瓦乾匿起阵鹊鑪入土为安飒沓沈身赦赎师法示戒水师忝私团丁嫌好道恶新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