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征赋税。《宋史·太祖纪一》:“﹝ 建隆 二年正月﹞壬子, 商州 鼠食苗,詔免赋。”
"免赋"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免"(免除)与"赋"(赋税)组合而成,指古代政府因特殊原因临时性或区域性地免除民众应缴纳的税赋。该政策常见于灾荒、战争后或新帝即位等重大事件时期,具有调节社会矛盾、恢复民生的作用。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赋"特指古代按田亩征收的农业税,《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淳化年间曾因旱灾"诏免京畿赋税",体现了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实际应用场景。汉代晁错《论贵粟疏》提到"薄赋敛,广蓄积",说明免赋与轻赋同属古代仁政范畴。唐代两税法改革后,免赋对象扩展至特定群体,如《新唐书》载"免鳏寡孤独赋",反映政策细化过程。
现代汉语中"免赋"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例如清代康雍乾三朝实施的"灾蠲"制度,据《清会典》统计共实施过342次全国性赋税豁免。这一词汇承载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重要信息,是研究经济史与社会治理的关键术语。
“免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miǎn fù,其核心含义为“免征赋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免除或减免赋税,通常由政府或统治者颁布政令实施。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中,用于描述因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原因而采取的税收减免政策。
历史出处与实例
据《宋史·太祖纪一》记载,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正月,商州(今陕西商洛)发生鼠患导致庄稼受损,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免除当地赋税:“壬子,商州鼠食苗,诏免赋。” 这一案例体现了古代统治者通过“免赋”缓解民生问题的治理手段。
延伸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权威词典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用法,可参考《宋史》等原始史料。
凹面钟贝宫被孝闭革残灯残火常象驰説炊砂作饭春枕點水不漏豆笾风雨不改佛教富妪箇中归马放牛汉阴老父衡栿绛引鲛国基干进犯京油子堪忍蝌斗鸟迹岚瘴了得凌迟论告凝云逆臆平朔憔瘦请闲穷贱忍俊日薄三节人伤神试车世海他人湿浸浸石砚守备抒溷水落石出税收殊庸停酸梯形颓云駃雨王瑞魏台文鸡兀剌赤乌樏嫌郤鲜紫谐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