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南诏的意思、南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南诏的解释

古国名。建于盛 唐 时,是以 乌蛮 为主体,包括 白蛮 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 唐 册封,历十三王, 唐 末为贵族 郑买嗣 所灭。盛时辖有今 云南 全部、 四川 南部、 贵州 西部等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蒙舍詔 在诸部南,故称 南詔 。” 唐 白居易 《红藤杖》诗:“ 南詔 红藤杖, 西江 白首人。” 清 赵翼 《龙尾关》诗:“缅维 天宝 年, 南詔 早自大。”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南诏 是以 乌蛮 蒙 姓为国王, 白蛮 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南诏是唐代中国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该词的含义及历史背景:

一、基本定义

南诏(738年—902年)是唐代洱海地区六诏之一「蒙舍诏」发展而来的政权。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而得名。其主体民族为乌蛮(今彝族先民)和白蛮(今白族先民),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贵州、缅甸、越南等部分地区。

二、历史脉络

  1. 统一六诏:在唐朝支持下,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于738年兼并蒙巂、越析等五诏,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受唐册封为「云南王」。
  2. 国号变迁:752年改称「大蒙」,784年更名为「大礼」,794年复称南诏,860年又改「大礼」,878年再改「大封民」。
  3. 与唐关系:初期为唐朝藩属,后因「天宝战争」(751-754年)与唐决裂,794年异牟寻时期重新归附。

三、文化特征

四、政治经济

实行奴隶制与封建制混合制度,通过「乡兵制」维持军事力量,修筑五尺道改善交通,依托茶马古道成为唐与东南亚的贸易枢纽。

五、灭亡

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政变,屠杀蒙氏王族800余人,建立大长和国,标志南诏灭亡。

注:如需更详细史料,可查阅《云南志》《南诏德化碑》等原始文献。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历史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南诏》一词的意思是指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政权名称。它可以拆分为“南”和“诏”两个部分。 部首和笔画分别是:“南”部分的部首是“十”字旁,笔画数为3;而“诏”部分的部首是“讠”字旁,笔画数为4。 《南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38年,南诏政权在中国南方建立,并持续存在了400多年。南诏政权的疆域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南诏文化对中国南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诏》一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和简体中文中的写法相同,即“南诏”。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的《南诏》可以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献记载而有所不同。然而,无论怎样写,《南诏》都代表着一个古代中国南方政权的名称。 以下是一些关于《南诏》的例句: 1. 南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南方政权之一。 2. 南诏文化对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些与《南诏》相关的组词有:南诏王国、南诏文化、南诏疆域等。 与《南诏》意思相近的词有:南诏政权、大南诏等。 与《南诏》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可能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名称,与其他词汇的意义并无对立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