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费损害。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曩者北狄矜功,耗蠹中国。” 宋 苏辙 《论黄河东流札子》:“今为分水之故,添为两 河 东西四岸,内北流横添四十五埽,使臣三十四员,河清兵士三千六百餘人,物料七百一十六万三千餘束,其为耗蠹,何可胜言。”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是年大 清 怒西洋鸦片烟之耗蠹 中国 ,钦差大臣赴 广东 严禁鸦烟,并罢 英 夷互市,声其罪恶,布告诸国。”
“耗蠹”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指向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消耗与侵蚀。依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汉语词典》释义,该词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耗”指减损、消耗,《说文解字》注“耗,稻属”,后引申为消磨;“蠹”本义为蛀虫,《说文》释“木中虫”,引申为蛀蚀、败坏。二字合称,指事物因长期消耗或内部侵蚀而逐渐衰败,如《宋史·食货志》载“冗兵耗蠹,国力日蹙”。
词源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恐耗蠹后学”,指对后辈精力与思想的损耗。明清时期多用于财政文书,如《明会典》称“盐税耗蠹过半”,强调经济资源的流失。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常用于批判性语境,例如“形式主义耗蠹行政效率”(《人民日报》语料库),或生物学领域描述“寄生虫耗蠹宿主营养”(《生物学大辞典》)。
近义辨析
近义词“耗费”侧重主动消耗,“侵蚀”强调渐进破坏;“耗蠹”则兼具被动受损与内部腐化双重含义,如《辞海》例证“制度僵化耗蠹创新活力”。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版;《人民日报》语料库;《生物学大辞典》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耗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圣武记》等原始资料。
北海术北岳区兵要地志逼畏城角传留初令寸丹东海黄公帆布床法悦粉丝分携阜茂敷秀共张顾临号吟黑緑黄净子纪历记録本进城金台佶屈聱牙九驷廉能灵帐履尾马前课迷夺敏黠弄令诺责努嘴胖唇平叛潜服乾图窃起儒侣如埙如箎商洛扇舞审守蛇渊囿十意失状受宠若惊手零脚碎条牒痛定通涉筒糉退归驼背虫望月畏日紊乱相叫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