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筒米 ”。亦称“ 筒饭 ”。食品名。以菰叶裹黏米,类似后世的粽子。《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进筒糉,一名角黍。”《岁时广记》卷二一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糉。” 元 费著 《岁华记丽谱》:“五月五日,宴 大慈寺 ,设厅,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綵缕,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
筒糉(筒粽)是古代端午节传统食品,早期以竹筒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后逐渐演变为用箬叶包裹的角形粽子。该词由“筒”与“糉”构成:“筒”指中空竹节,代表早期包裹器具;“糉”为“粽”的异体字,本义为以米和其他食材填充的节令食物。
核心释义与考据
字形结构
《说文解字》释“糉”为“芦叶裹米”,而“筒”见于《史记·货殖列传》中“木器髤者千枚”,注疏称“筒”为竹制容器,印证了筒粽以竹筒为原始载体的制作方式。
历史演变
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节日,食粽……或云亦为屈原,以竹筒贮米投水”,说明筒粽最初与竹筒贮米祭祀相关。唐代《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用竹筒煮米”的技法,宋以后因箬叶普及,竹筒逐渐被替代。
文化意涵
筒粽在《东京梦华录》中被列为端午“百索、艾花、银样鼓儿等物”的节庆食品之一,其形制承载了驱邪纳吉的民俗信仰。清代《清嘉录》更强调“粽之名品甚众,形制各异”,突显筒粽在饮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方言存续
现代方言中,广西、云南部分地区的“竹筒饭”仍保留古法,可视为筒粽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中国民俗志》将其列为“古代炊具演化实证”。
“筒糉”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定义与起源
筒糉(拼音:tǒng zòng)是古代一种传统食品,以菰叶包裹黏米制成,形态与后世的粽子相似。菰叶即茭白叶,早期可能也使用竹筒作为容器包裹米食,后逐渐演变为叶片包裹的形式。
别称与演变
亦称“筒米”“筒饭”,其制作方式体现了古代食物贮存与烹调的智慧,可视为粽子的前身之一。
部分资料提到“筒糉”作为成语使用,意为“虚有其表”,形容外表看似充实、内里空虚无物。此用法可能源自“筒”作为容器的意象(如竹筒),引申为表面饱满、内里空洞的比喻。但需注意,这一解释多见于现代网络词典,传统文献中较少见,建议结合权威古籍进一步考证。
建议通过《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历史文献进一步核实细节。
昂霄耸壑阿辟博士祭酒苍灵钗雀成圹从壁上观错违吊灯雕瘵断折泛宅富埒王侯芙蓉城高根搁楼横疾环钏华臧火狱加冠荚蒾检察厅焦釜惊喜欲狂金水桥客居圹远彍骑类从了纳连丛林蒸隆遇鸾钗橹艩麻累梦熊牛竪怒目切齿庞豫瓶筲妾妇之道任过人色伤犯上首功深洽轼怒鼃蜀犬吠日天术跳猫子庭旅铜帽同盟国酴釄伪庭文定衔烟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