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踏虎尾。喻身蹈危境。《晋书·袁宏传》:“仁者必勇,德亦有言,虽遇履尾,神气恬然。” 唐 元稹 《授杨元卿泾原节度使制》:“是以陷犲狼之穴,履尾甚危;蓄鹰鶻之心,卑飞待击。”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偏这生波涛翻覆招人笑,分明履尾招鬚料。教他明朝整顿 西湖 棹,何日重登御水桥。”参见“ 履虎尾 ”。
履尾,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踩踏猛兽的尾巴,比喻身处险境或触犯强者。该词具有鲜明的典故色彩和比喻义,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其典出《周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踩到老虎尾巴,虎不咬人,通达)。卦象以“履虎尾”象征身处险境却因谨慎行事(循“礼”)而化险为夷。故“履尾”凝练为:
来源:《周易》卦爻辞(传世文献基础)
来源:《汉语大词典》(权威工具书释义)
“践踏虎尾。喻身蹈危境。”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踩虎尾,喻处险境。”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履尾”是以《周易》典故为内核的文言词汇,强调因冒犯或涉险而面临的致命威胁,现代使用需注意其厚重的文化隐喻。
“履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ǚ wěi,其核心含义为“踩踏虎尾”,比喻身陷危险境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与比喻义
字面指“踩到老虎尾巴”,源自《周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后演变为成语“如履虎尾”,均强调危险处境。而“履尾”直接以“尾”代指虎尾,喻指面临险境。
古籍用例
结构与用法
词语结构为半包围结构,多用于文言或文学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诗词引用。
同源词与扩展
“履尾”与“履虎尾”同义,均强调危险,但后者更强调具体动作,前者更凝练。
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古代对危机的具象化表达,通过“虎尾”这一意象,生动传达出对潜在威胁的警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诗词背景,可参考《晋书》、元稹文集等文献来源。
北半球本溪市别创一格鄙误超群拔萃秤锤落井沉舟破釜穿章春原出人下大藏经登崇断屠督诘多累杜邮之赐犯迕分秒必争府丞高架车辆广席龟孽贵焰河华回交虎目豕喙辑定诀窍刊铸科名人快干漆狼奔鼠偷亮闪流萍每年暝晦木蹻破斋牵挂起龙上风官司神龙什一之利蛇网草室女座双南术道束蕴乞火嗣芳碎身糜躯素飧太阳穴桃来李答退抑土俗鰞鱡宪长象辂香桃骨襄样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