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廊餐的意思、廊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廊餐的解释

亦作“ 廊飡 ”。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后皇帝赐食于殿前廊下,谓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二》:“十二月乙丑,帝以文武常参官每月一、五、九日赴朝,奏请备廊飡,詔从之。” 宋 王溥 《五代会要·常朝》:“ 后唐 同光 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独两省官不拜;准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赐食,谓之廊餐。百官遂有谢食拜,唯两省官本省有厨,不赴廊餐,故不拜。”《文献通考·王礼二》:“廊下食起 唐 贞观 ,其后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 唐 末浸废,但於入阁起居日赐食。”参见“ 廊下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廊餐"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在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未见直接收录。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及构词法进行解释,通常指代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一种特定的官员用餐制度。

  1. 基本含义: "廊餐"指古代官员在宫廷廊下(或指定场所)享用由朝廷提供的膳食。其中"廊"指宫殿的走廊或檐下空间,"餐"即饭食。该词特指皇帝赐予臣下的工作餐,是古代宫廷礼仪与官僚制度的一部分。

  2. 历史渊源(唐代"廊下食"制度): 此制度在唐代最为典型,称为"廊下食"。据《唐会要》、《新唐书》等记载,唐代在京文武官员每日朝参后,皇帝会赐食于宫殿廊庑之下,故称"廊下食"。此制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旨在体现皇恩、体恤臣工辛劳,并成为一项重要的宫廷礼仪和官员福利。食物内容级有明确规定,不同品级官员享受不同规格。

  3. 使用场景与演变:

    • 特定场所:用餐地点通常在皇宫内特定的廊庑区域(如紫宸殿廊下)。
    • 公务性质:是官员在履行朝参等公务后直接享用的餐食,不同于私宴。
    • 象征意义:既是物质赏赐,也象征着君臣一体、皇帝对臣下的关怀。
    • 后世影响:虽后世各朝具体形式或有变化,但"廊餐"或类似赐食制度作为宫廷礼仪的一部分,在宋元等朝代亦有延续或变体。其名称和形式成为后世理解古代宫廷生活与官僚制度的一个窗口。
  4. 现代理解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廊餐"一词已非常罕见,仅用于特定历史语境或学术讨论中,指代上述古代制度。日常交流或现代文本中基本不使用该词。若需表达类似"在走廊用餐"的现代场景,通常会使用更直白的描述。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廊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宫廷礼仪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皇帝在常朝结束后,赐百官于宫殿前廊下用餐的仪式。该制度体现了皇权对臣子的恩赐,是君臣互动的重要形式。

二、别称与演变

又称作廊食、廊下餐或廊下食。宋代文献中多称“廊食”,如《桯史》记载南宋时期金国使臣未至时“百官皆赐廊食”。

三、历史记载

  1. 五代时期:《旧五代史》提到后梁太祖曾下诏,要求每月初一、初五、初九日常朝后准备廊飡(即廊餐)。
  2. 唐代制度:据《五代会要》记载,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对廊餐礼仪有详细规定,如两省官员在廊餐时不行拜礼的特殊安排。

四、功能与意义

通过赐食强化君臣纽带,同时具有规范朝仪的作用。该制度从唐延续至宋元,成为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礼仪环节。

(注: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五代会要》《旧五代史》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边尘不惊并立帛子不劳而获菜市灿烂草底车雷程日春眠楚王台村话达命等速钝废顿阙改励功德天官样国火榖皮纸虾蟆粘火聚检疫交议京房术积竹杖开展工作看牌考讯科考渴葬哭嚎良翰林芬离棹龙焙龙蛇飞动明断冥宅暖地辟寒金僻倪强而后可清眇衾襚阙下舌伤疏蹇四饮讼阋宿奸汤镬恬虚宛妙问数握拳透爪诬谗午盹小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