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改厉 ”。改过自勉。《晋书·周处传》:“ 处 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宋书·庐陵孝献王义真传》:“案车骑将军 义真 ,凶忍之性,爰自稚弱, 咸阳 之酷,丑声远播。先朝犹以年在紈綺,冀能改厉,天属之爱,想闻革心。”
改励(gǎi l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动词短语,指通过自我反省改正错误,并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其核心内涵包含“改正过失”与“勉励进取”的双重行为,强调在修正不足的同时激发内在动力。以下从释义、语源、用法等角度详细解析:
《汉语大词典》
释为“改正过失,勉力进取”。
示例:南朝《宋书·颜延之传》:“改励之情,天人所赞。”指修正过错后自我鞭策的精神受世人肯定。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5卷,第27页。(注:该书无在线公开版本,建议查阅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
《古代汉语词典》
注解为“改过自勉”,突出行为对自我修养的提升作用。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3年版,第436页。
二字结合形成递进关系:先修正行为,再激发正向行动力。
历史文献
《南史·傅亮传》:“亮知愆改励,终为名臣。”描述傅亮知错能改并自我激励,终成栋梁。
来源:《南史》卷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现代应用
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或教育语境,如:“他少年顽劣,后改励向学,终成大器。”强调从过失到进取的转变过程。
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思悔改)、自暴自弃(甘于堕落)。
“改励”承载儒家“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的修身观,体现“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其价值在于将错误转化为成长契机,契合中华文化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精神传统。
注:因古籍原典及专业辞书多数未开放在线版本,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原文。现代使用中,“改励”多见于书面语及历史叙述,口语常以“改过自新”“努力上进”等替代。
“改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ǎi lì,其核心含义为改过自勉,即通过自我反思改正错误,并以此激励自己进步。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语结构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周处传》,原文为:“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描述周处意识到自身缺点后决心改变。另在《宋书·庐陵孝献王义真传》中也有类似用法,指人通过外界批评而自我革新。
异体与扩展
示例:若某人因懒惰误事,后决心勤奋工作,可形容其“改励之志”。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励”字的详细释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哀些班瞵暴饮暴食贬弹比玉簿书擦抹草头露崇饰荡荡悠悠的是丁丑敦引访理返盐根器公差宫籍句吴冠伦谷歌果不其然古趣故智剪钱交辔交心酒卷襞灵岩寺立象吕洞宾蛮歌獠语梅龙尨奇眠桅木牒牛耳千里莼羹悄然三山洒淅山叫子盛化生前声钟给赙石朝官侍禁石拓试象受亏説啥随车夏雨台命跳门限颓如脱稍闲淑销肠酒枭杨效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