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钱监的意思、钱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钱监的解释

官署名。监督钱币的铸造和流通。《新唐书·食货志四》:“﹝ 开元 ﹞二十六年, 宣 润 等州初置钱监,两京用钱稍善,米粟价益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钱监是中国古代官方设置的货币铸造管理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监督、管理钱币的铸造与流通。据《宋史·食货志》记载,钱监制度在宋代趋于完善,设有多个地方铸钱院,如饶州永平监、池州永丰监等,负责铜钱的标准化生产。

从机构性质来看,钱监具有以下特征:

  1. 行政监督:对铸币原料(铜、铅、锡)的采买实施管控,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有“诸路铸钱监收到铜铅锡,并依市价收买”的条例
  2. 技术规范:制定钱币的成色标准与铸造工艺,北宋时期每贯钱(1000文)法定重量为五斤,含铜占比62.5%
  3. 经济调控:通过增减铸币量调节市场流通,南宋会子危机时期曾扩增钱监数量以增发货币

该制度可追溯至唐代的铸钱使,但真正形成完整体系是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文献通考·钱币考》详述当时全国设有17处钱监,年铸铜钱达500万贯以上。明初沿用该制,设立宝源局等机构,后逐渐被宝钞制度取代。

现代学者王曾瑜在《宋代货币史》中指出,钱监作为中央垂直管理的特殊机构,其选址多临近铜矿资源与航运要道,如韶州永通监依托岑水铜场,便于原料运输。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货币管理的空间布局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钱监”是中国古代负责钱币铸造与流通监管的官方机构,其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义

2.历史职能

3.历史记载

4.延伸补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的钱监运作或案例,可参考《新唐书·食货志》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奉白鹿纸霸心备闻崩崩逼耸苍黄草约槎头缩颈鳊骋夸传道受业储祉差互辞语惮色丹梯捣臼打破闷葫芦电挂订补东首发野国仗姑胥恒交何去何从花洞子黄衫义士悔耻较口嗟唶疥骆驼金陀寄书九转灵盒麦迪霉素女好翩幡千姿百态跷足抗手气量湫闭柔细神飙沈练神龙伸延失重瘦损数奇私僻宿饱孙庞枱盘天从铁证如山忘乎其形巫咸小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