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儆戒。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自昔帝王敬天勤政,凡遇垂象示儆,必实修人事,以答天戒。”《清史稿·高宗纪一》:“丁卯,以星变示儆,詔修省。” 孙犁 《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地震在史书上称作灾异,说是上天示儆。”
“示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示儆”意为通过某种行为或现象显示儆戒,即用具体事例警示他人,以达到告诫或威慑的目的。其中“儆”指警戒、戒备(如、7、8所述),而“示”强调主动展示这一行为。
“儆”字本身有“使人警醒”之意,既可作动词(如儆戒),也可通“警”表警报。其构字从“人”从“敬”,体现对他人的警示与提醒。
如需进一步了解“儆”的详细字义(如部首、笔画等),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示儆(shì jiǎ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警示、以示警戒。
示儆的拆分部首是示(shì)和人(rén),总共由13个笔画组成。
示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教育制度。古人会在公共场所或城市中央设置示儆牌示,用以警示民众遵纪守法、不犯罪。
示儆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示懼」。 「懼」字的意思是恐惧、害怕。
在古代,示儆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结构仍然是由示和儆这两个部分组成。示儆古字的写法可能更加繁复,比如示部分可能更加像「礻」,而儆部分可能更加类似「敫」。
1. 政府在公共场所设置示儆牌示,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
2. 这个故事是用来示儆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告诉他们要承担后果。
警示、警戒、告诫、告示
警示、告诫、警戒、提醒
宽容、容忍、鼓励、放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