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梃击的意思、梃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梃击的解释

(1).持棍棒殴击。也泛指以暴力攻击。《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去矣与会党为伍》:“则无政府革命,直以平民之力,梃击王庭,锄刈豪右兼并之家。”

(2).指晚 明 三案之一的梃击案。 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 张差 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 慈庆宫 ,打伤守门太监。被执后供系 郑贵妃 ( 神宗 宠妃)手下太监 庞保 、 刘成 引进。时人怀疑 郑贵妃 欲谋杀太子。 神宗 与太子不愿深究,以疯颠奸徒为罪,杀 张差 于市,并毙 庞 、 刘 于内庭了案。史称“梃击”案。 清 陈睿思 《阅三朝要典》诗:“‘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参阅《明史·神宗纪》、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三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梃击(tǐng jī)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梃”与“击”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用棍棒殴打或攻击。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历史用例及权威参考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梃(tǐng)

    • 本义:棍棒或木杖。《说文解字》释为“杖也”,即用于捶击的硬质长条物。
    • 引申:泛指可持握的钝器,如木棍、铁棒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43页)

  2. 击(jī)

    • 本义:敲打、碰撞。《说文解字》注:“攴也”,强调主动施加的暴力动作。
    • 引申:攻击、攻打,含主动施加伤害之意。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89页)

复合词“梃击”即“以棍棒为武器进行殴打”,突出器械与暴力行为的结合。


二、历史语境与特指事件

“梃击”在明史中特指“梃击案”,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震惊朝野的宫廷案件:

一名男子张差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意图刺杀太子。

事件折射出明末宫廷斗争与皇权继承危机,与“红丸案”“移宫案”并称“明末三大案”。

来源:《明史·神宗本纪》《明实录·万历朝》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梃击:用棍棒殴打。亦特指明万历四十三年张差持棍闯入慈庆宫谋害太子事件。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4卷第1021页

  2. 《辞源》(修订本)

    梃击:以棍棒袭击。明代专指张差持梃谋害太子案。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563页

  3. 《古代汉语词典》

    梃:棍棒;击:敲打。“梃击”指持械攻击,后成为明代宫廷案代称。

    来源: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87页


四、语源考据

“梃”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用棍棒杀人与用刀杀人,有何区别?)

此处“梃”即指木棒,印证其作为武器的古义。

来源:《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第5页)


五、现代使用与延伸

现代汉语中,“梃击”仍保留“持械攻击”的本义,但因“梃击案”的广泛传播,更常被用于指代重大暴力事件或历史典故,例如:

“此案性质恶劣,犹如明代梃击案再现。”


“梃击”一词兼具工具性(棍棒)与动作性(攻击),其核心含义历经从普通动词到历史专名的演变,是汉语词汇在历史事件中沉淀的典型范例。

网络扩展解释

“梃击”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一、字面释义
指持棍棒殴打或暴力攻击的行为。该词由“梃”(tǐng,意为棍棒)和“击”(攻击)组合而成,原指以棍棒为武器进行袭击,后泛化表示任何形式的暴力攻击行为()。

二、历史事件专指
特指明代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为晚明三大案之一。事件经过如下:

补充:梃击案反映了明朝后期宫廷权力斗争激烈,成为加速明朝衰亡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半拉子本榦愎戆不乏其人粲然残山剩水朝衣东市大炉发端烦滥发视刚子弓弝挂家过从甚密国重还山荷荡合契皇帝花样胡二巴越交通哨急惊列金戈妗子捐生巨亿寇莱公老妪能解连盟蠡结糲食龙蛇年马角乌头煤气明度溟滓袢溽平步登天仆漏迁迹青牓取路戎略软碧三尸五鬼三已生霉说是束勗私政铜城铁壁頽岸韪德伪端微粒小品文下射膝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