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象态的意思、象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象态的解释

犹形态。 刘师培 《文说》:“象态既殊,名称即别,古代鸿文,皆沿此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象态(xiàng tà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与认知意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现象与形态的复合


二、哲学引申:佛教唯识学中的核心概念

在佛教唯识学派中,“象态”被赋予深层认知哲学内涵:

  1. 所缘境象:指心识活动所缘取的对象(如色、声等六尘),即外部世界投射于心识中的影像。
  2. 心识变现:强调外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由阿赖耶识种子所变现的“似外境之相”,如《成唯识论》所言:“由识所变,假说我法。”

    书证:明代智旭《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一切象态,皆由心造。”

此语境下,“象态”可理解为心识所构造的现象世界之总和,具有主观性与虚幻性。


三、现代认知科学关联

当代认知语言学与现象学研究中,“象态”概念可对应“心智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权威文献参考

  1. 佛教经典
    • 《成唯识论》(玄奘译):阐释“识所变相”理论,奠定象态哲学基础。
    • 《大乘起信论》:“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能现一切世间境界象态。”
  2. 现代研究
    • 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唯识学卷》:解析唯识学“象态”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内涵。
    • 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从文化符号学角度探讨“象”与“态”的神话认知模式。

(注:古籍原文引用依据中华书局点校本;现代著作参考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象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形态”,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该词读音为xiàng tài,源自古代文献,表示事物的形态、样貌或表现形式。例如刘师培在《文说》中提到:“象态既殊,名称即别”,指不同形态对应不同名称()。

  2. 应用场景

    • 文学与语言:常用于古文或学术文本中,强调事物的外在特征与内在结构的统一性()。
    • 科学领域:在生物化学等学科中,可引申为分子或物质的特定构象态。例如:“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两种天然构象态”即指其不同形态()。
  3.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形容行为像动物或物体”的成语用法,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对词义的延伸或误读,需谨慎参考。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古籍或学术文献中多取“形态”本义,现代科学领域则可能用于专业术语。

别人正在浏览...

宝云八十一元士把戏背敌壁毯厕篦趁便弛解喘逆刺针当罏倒茄颠耍蜚狐口肥墽丰硠風音俯稽旱军花饰活的儿火术火枣呼蒲江南曲击缶击毂镜匳巾袜绩织揆情审势郎当留班露鸿露泄緑文赤字马贼门吊鸣呼迷头罴九乞祠起面琼羽稔岁如石投水散剂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啬神哨遍霜锐书令史俗间所持停解温乎污面衔位晓镜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