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众的疾苦。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马瑞辰 通释:“《汉书》、《潜夫论》及《文选》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后汉书·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謡。” 唐 孙樵 《武皇遗剑录》:“民瘼其瘳,国用有加。” 宋 李纲 《与秦相公书》之十二:“入境之初,询问民瘼。耆老皆云,累年以来,既盗贼之所蹂践,又科需之所搔扰。” 明 方孝孺 《书学斋佔毕后》:“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竹屿病起赋一词送别》词:“帝念东南民瘼,一髮牵之头动,亲问六州鹺。”
民瘼指人民遭受的疾苦,核心含义聚焦于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以下是权威汉语工具书及文献中的具体释义:
字源与本义
“瘼”本义为疾病、疾苦(《说文解字》),与“民”组合后特指百姓的苦难。《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人民的疾苦”,强调社会层面的民生困境(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电子版,点击查看)。
权威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人民生活中的困苦”,突出其现实性(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辞海》进一步解释为“民众的忧患”,涵盖经济、社会等多维困境(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版)。
历史文献用例
该词属书面语,《诗经·小雅·四月》中“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的“瘼”已表疾苦(中华经典古籍库链接)。清代《清史稿·圣祖纪》载“朕咨访民瘼,深悉力作艰难”,体现统治者对民瘼的体察(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现代用法延伸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政策讨论或文学书写,如“体察民瘼”“民瘼深重”,与“民生疾苦”为同义替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民瘼”是一个书面用语,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指人民的疾苦,源自《诗经·大雅·皇矣》中“监观四方,求民之莫”一句,其中“莫”通“瘼”,意为疾苦()。
词源与结构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官员体察民情或文学作品表达对百姓的关怀,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引用,可参考《诗经》《后汉书》等典籍,或查字典造句网()。
安覆百无是处编剗禀仰伯夷叔齐超编楚沥纯懿箪醪投川东家夫子东周列国志恶事传千里蕃兵放溜付火功过是非功効酣燕黑糁糁衡权猴楂画轴火上弄冬凌桀壁极乐土禁阁静极思动近关炕席氪灯快活三郎剌塌醉李氏千头奴卖庸蛮畜梅尧臣密云不雨目光醲酿片鳞碎甲瓢冠破伤风卿曹青篷琼什热室三和土少思世台四大天男痛定思通试穨唐位秩问革贤才响像闲言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