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女贽的意思、女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女贽的解释

古时女子谒见人时所送的礼物。《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贄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女贽(nǚ zhì)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指古代女子初次拜见尊长时所敬献的礼物,属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词义、文化背景及典籍记载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 女:指女性。
    • 贽(zhì):《说文解字》释为“执玉以相见”,即初次见面时手持的礼物,象征礼节与尊重。
    • 合义:女子行见面礼时携带的特定物品,体现性别角色与礼制规范。
  2. 具体所指

    女贽通常为榛子、栗子、枣、干肉等物,象征“虔敬”与“子嗣绵延”之意。例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女贽不过榛、栗、枣、脩”,强调礼物的简朴与寓意。


二、文化背景与礼制内涵

  1. 性别礼俗差异

    古代男女贽礼有别:男子用玉、帛、禽鸟(如雉),女子则以植物果实为主。这一差异源于《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以禽作六贽”的分类制度,体现“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

  2. 礼仪功能

    • 象征德行:枣喻“早成礼”,栗喻“敬畏”,榛喻“贞实”(《礼记·曲礼》郑玄注)。
    • 身份标识:不同阶层女子所执贽礼有别,如诸侯之女用玉,士庶女子用干果(《仪礼·士昏礼》)。

三、典籍记载与演变

  1. 先秦文献

    《国语·鲁语上》载:“夫妇贽不过枣、栗,以告虔也”,说明女贽承载“诚敬”的伦理意义。

  2. 后世演变

    汉代以后,女贽逐渐简化,但仍在婚礼“纳征”环节保留痕迹。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婚礼“妇献舅姑以枣栗”,延续古礼内核。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女贽”为“女子初见尊长所献礼物”,引《左传》《礼记》为证。

  2.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详述“六贽”制度及性别差异。

  3. 《仪礼·士昏礼》:

    记载士阶层婚礼中女贽的具体规范。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女贽”是古代礼仪文化中的专有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词义解释

“女贽”指古代女子初次拜见尊长或重要人物时携带的见面礼。根据《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其内容通常为榛子、栗子、枣子、干肉(“榛栗枣脩”)。这类礼物象征恭敬与诚意,且符合当时对女性礼物的规范要求。

文化背景

  1. 性别差异
    与“男贽”(玉帛、禽鸟等贵重物品)不同,女贽以食物为主,体现古代社会对男女社会角色的划分:男性礼物强调身份象征,女性礼物则侧重家庭生活相关的实用性。

  2. 礼仪功能
    贽礼是周代“六礼”之一,通过礼物形制区分等级,如《周礼》记载“以禽作六贽,以等诸臣”。女贽的朴素选择,既符合“告虔”(表达虔诚)的礼仪目的,也暗含对女性德行的期许。

  3. 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贽礼普遍,后世逐渐简化,但“执贽”作为社交礼仪的核心意义(如表达尊重、建立关系)仍被保留,类似今日拜访长辈携带礼物的习俗。

参考资料

更详细的历史文献记载可查看《左传》《周礼》等典籍,或参考语言学词典对“贽”字的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鷔横百工暴发保宫悲声草表操兑糙米掺鼓乘风转舵惩儆笞鞭赤眚虫串串丑脚床头柜楚山巫水达磨答腔颠倒衣裳凋固订约肚肠多能多艺概尊古怪贵峻汩湮汗简和软画筹卷堂峻彦科道两衙门孔尚任枯枝炼焦路面罗綳买子满江红髦髫皮干契箭曲裾三藐身段生息饰非掩过食咽瘦金书双金顺世堂饭弹冠振衿苇輤緼絮无轨午漏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