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笞”。古代刑罚。剃去须发,鞭打身体。《后汉书·史弼传》:“詔书前后切却州郡,髡笞掾史。”《魏书·刘昶传》:“ 灵太后 召 清河王 懌 决其事,二家女髠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 敦煌 为兵。”
“髡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复合刑罚,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该词由“髡”和“笞”两部分组成:
历史记载与用途
据《后汉书·史弼传》和《魏书·刘昶传》记载,髡笞常被用于惩罚官吏或贵族,兼具羞辱与体罚性质。例如,北魏时期曾对犯事家族的女性施以此刑,并流放亲属。
刑罚的演变与现代情况
髡笞盛行于汉魏时期,随着朝代更迭逐渐被其他刑罚取代。现代法律体系中,此类肉刑已被废除,仅作为历史研究术语出现。
髡笞是古代结合剃发与鞭打的刑罚,反映了早期法律对人身与尊严的双重惩戒。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魏书》等原始文献。
《髡笞》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一种刑罚方式,用剃光被刑者的头发并进行体罚。
《髡笞》的部首是“髟”和“⺮”,部首“髟”表示与头发相关,部首“⺮”则是表示与箭矢相关。
《髡笞》的总笔画数为20。
《髡笞》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刑罚方式,具体何时产生并未有确切的记录,但在古代的司法制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髡笞》的繁体字为「髠笞」。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髡笞》一词的古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区别,但由于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传承并不完整,确切的古汉字写法已难以考证。
1. 他因作恶多端,受到了髡笞的处罚。
2. 古代刑罚种类繁多,髡笞只是其中一种。
1. 髡首:指用刑罚剃光被刑者头发。
2. 髡发:指剃光头发。
3. 鞭笞:指用鞭子进行体罚。
近义词:剪发、擢发、剃发。
反义词:留发、顺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