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乡亲戚。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都城百姓焚烧 马 ( 马士英 ) 阮 ( 阮大鋮 )居第,以 龙友 ( 杨龙友 )乡戚有连,亦被烈炬,顷刻灰烬。”
“乡戚”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乡戚”属于较冷僻的古语词,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如需更多用例,可参考《板桥杂记》等明清史料。
《乡戚》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亲属关系的称谓,特指与自己具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戚。这个词语既包括家族关系的亲人,也包括同乡、同姓、同族等广义的亲属关系。
《乡戚》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丨”和“戈”,其中“丨”是第二主部首,代表立线部首;“戈”是第十五主部首,代表兵器有刀箭这类的字形。“乡戚”这两个字一共有12画。
《乡戚》这个词的来历不是很确切,但是可以推测与古代的封建社会有关。在古代,人们重视家族血缘关系,乡戚之间的联系也是亲如兄弟,因此产生了这个词语。在繁体字中,《乡戚》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写法变化较大,但目前没有特定记载《乡戚》古时的写法。根据汉字的演变和古代文献记载,可以推测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体,但总体上与现代简体字差别不大。
1. 我们家族的乡戚关系非常亲密,常常聚在一起过节。
2. 她是我的母亲的弟弟的女儿,是我远房的乡戚。
1. 乡亲
2. 乡里
3. 亲戚
4. 亲近
5. 亲属
1. 亲族
2. 家人
3. 亲人
4. 亲友
陌生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