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笞”。古代刑罰。剃去須發,鞭打身體。《後漢書·史弼傳》:“詔書前後切卻州郡,髡笞掾史。”《魏書·劉昶傳》:“ 靈太後 召 清河王 懌 決其事,二家女髠笞付宮,兄弟皆坐鞭刑,徙配 敦煌 為兵。”
“髡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複合刑罰,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該詞由“髡”和“笞”兩部分組成:
曆史記載與用途
據《後漢書·史弼傳》和《魏書·劉昶傳》記載,髡笞常被用于懲罰官吏或貴族,兼具羞辱與體罰性質。例如,北魏時期曾對犯事家族的女性施以此刑,并流放親屬。
刑罰的演變與現代情況
髡笞盛行于漢魏時期,隨着朝代更疊逐漸被其他刑罰取代。現代法律體系中,此類肉刑已被廢除,僅作為曆史研究術語出現。
髡笞是古代結合剃發與鞭打的刑罰,反映了早期法律對人身與尊嚴的雙重懲戒。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魏書》等原始文獻。
《髡笞》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一種刑罰方式,用剃光被刑者的頭發并進行體罰。
《髡笞》的部首是“髟”和“⺮”,部首“髟”表示與頭發相關,部首“⺮”則是表示與箭矢相關。
《髡笞》的總筆畫數為20。
《髡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刑罰方式,具體何時産生并未有确切的記錄,但在古代的司法制度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髡笞》的繁體字為「髠笞」。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髡笞》一詞的古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區别,但由于古代文獻的保存和傳承并不完整,确切的古漢字寫法已難以考證。
1. 他因作惡多端,受到了髡笞的處罰。
2. 古代刑罰種類繁多,髡笞隻是其中一種。
1. 髡首:指用刑罰剃光被刑者頭發。
2. 髡發:指剃光頭發。
3. 鞭笞:指用鞭子進行體罰。
近義詞:剪發、擢發、剃發。
反義詞:留發、順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