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九天的意思、三九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九天的解释

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至九九为止。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老舍 《四世同堂》二九:“她的南屋是全院中最潮湿的,最冷的;到三九天,夜里能把有水的瓶子冻炸。” 杨朔 《乱人坑》:“三九天身上也难得些棉絮,只是披着石灰袋子,破麻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九天,指中国农历节气中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期,具体指从冬至(公历12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19天至第27天)。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地表蓄热最少,加之冷空气活动频繁,形成全年气温最低的时段。该词源于中国古代“数九”习俗,以九天为单元记录寒冬进程,其中“三九”因处于“九尽寒尽”前的蓄冷高峰而被视为严寒顶点。

一、核心释义

  1. 时间范围

    特指冬至后第三个“九天”(约公历1月9日至17日)。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为三九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气候特征

    此时地表热量消耗殆尽,冷空气势力最强,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全年最冷阶段。华北、东北地区常出现-10℃至-30℃低温,南方亦伴随霜冻、雨雪。

    来源: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统计》。

  3. 文化内涵

    “数九”习俗中,“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民谚印证其严寒属性。古人通过观察物候(如河面结冰厚度)指导农事与生活起居,形成独特的物候历法体系。

    来源:《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张培瑜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科学依据

“三九”低温与地球公转轨道相关:冬至后太阳辐射虽逐渐增强,但地表热量收支仍处于“入不敷出”状态,需至“四九”后热量积累方逐步逆转。气象数据显示,中国近80%地区的年极端低温出现在三九期间。


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统计》
  3.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张培瑜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三九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描述冬季最寒冷时段的术语,其含义及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三九天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19至27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因地表热量消耗达到最大,加上冷空气频繁,形成极寒天气。

二、计算方法

  1. 常规计算:以冬至当天为“一九”首日,每九天为一阶段,第三个九天即为三九天(如2025年三九天为1月9日至17日)。
  2. 干支历计算:部分传统算法以“冬至后第一个壬日”为起点,再数三个九天,但现代多采用冬至直接计算的方式。

三、气候特征

四、文化意义

五、注意事项

建议减少户外活动,使用取暖设备时注意安全,并关注气象预警。

如需了解具体年份的三九日期,可参考农历或气象部门发布的节气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哀啓傲弃白濛濛鄙略伯奇不端猜险侧侧产床承担驰竞赤宅冲啮带湖捣虚撇抗达孝动心怵目豆面贵相矫饰鸡雏锦熏笼究竟说久久戄然开明兽苛刻硜鄙辽陇铃鼓露桁没气路懑闷曩时凝白狞鳞暖灵琵琶虫箝籋侨墓清白情见力屈塙覈确乎区品饶让赛璐玢山楼世英衰城送茶甛醹推荡哇喇哇喇危怖围攻温旨无伤无臭乡心消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