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敌军入侵的警报。《后汉书·祭彤传》:“自是 匈奴 衰弱,边无寇警, 鲜卑 、 乌桓 并入朝贡。” 三国 魏 高堂隆 《谏明帝疏》:“若有寇警,则臣惧版筑之士,不能投命虏庭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将来 缅甸 设有寇警,必另求援兵,不应则失统御之体,应之则苦师旅之烦,恐鞭长莫及,反难善处。”
寇警(kòu jǐng)指古代外敌入侵或盗匪劫掠的警报信号,属于汉语历史词汇,现多用于文献或特定语境。以下从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及用法:
外敌入侵警报
指古代边境遭遇敌军进犯时发出的紧急警戒信号,如烽火、鼓声等。
《汉语大词典》:寇警,寇贼入侵的警报。
盗匪劫掠的警示
引申为地方遭受土匪、流寇袭击的预警信息。
《辞海》:寇警,盗寇来犯的警报。
二字组合强调“外患或匪患的紧急通报”。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寇警,指敌寇侵扰的警报。”
例证引《后汉书·西羌传》:“羌寇警急,覆没营坞。”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官方释义(链接)。
《辞源》(修订本)
释义:“寇贼来犯的警报。”
引《宋史·兵志》:“边郡寇警,驰驿以闻。”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数据库(链接)。
“浙东寇警,继光率兵驰援,夜袭贼营。”
(描述倭寇入侵时戚继光率军救援)
“咸丰三年,粤寇警至,城闭三日。”
(指太平军进攻的警报)
现多用于历史文献、军事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如:
“边塞古城墙上,仿佛仍能听见昔日的寇警号角。”
需注意其古语色彩,日常交流中常用“敌袭警报”“匪患预警”等替代。
参考资料:
“寇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寇警”指敌军入侵的警报,常用于古代军事或历史文献中,表示对外敌威胁的警戒状态。例如《后汉书》记载“边无寇警”,即边疆没有外敌入侵的警报。
现代语境中,“寇警”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形容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警戒状态,较少用于日常表达。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术语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词典或《后汉书》等原始资料。
拜首白玉莲花盏榜谕保膘变灭持螯把酒痴肥宠顾舛滥错爱撮合山黨戰雕缋踱步恩接该尽高览公器虹泉槐省棘署欢快徽章惑惑兼日祭典洁皙借字儿近地敬中君家果开具冷面孔粮串礼爲情貌露处鲁学冒大不韪孟晋明耀谬僻男权频烦扑翻身砌里搭撒穷弊秋战入机赛庙深吻失败叔均遂乃桃花雪讨駡贴役听唤听命五祖七真湘君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