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文的意思、刻石文的详细解释
刻石文的解释
刻于石壁、碑碣上面的文字。《南史·范云传》:“下官尝读《史记》,见此刻石文。”参见“ 刻石 ”。
词语分解
- 刻的解释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
专业解析
刻石文,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字记录形式,特指镌刻在石头、石碑或石壁等硬质材料上的文字。它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文化、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现。
详细解释如下:
-
核心定义与形式:
- “刻”:指用工具在石质材料上进行雕凿、镌刻的动作和结果。
- “石文”:指书写或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内容。
- 合义:刻石文即指通过雕刻工艺留存于石质载体上的文字作品。其形式多样,包括碑文、摩崖石刻、墓志铭、石经、题记、造像记等。
-
历史渊源与功能:
- 刻石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如著名的石鼓文)。其兴盛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宣扬功业、颁布法令、统一文字,曾多次巡行各地并刻石纪功(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这些是最早、最著名的官方刻石文之一。
- 主要功能包括:
- 纪功颂德:记录帝王功绩、重要历史事件或表彰个人德行(如纪功碑、颂德碑)。
- 颁布法令:将重要法律、诏书刻石公示,以求长久保存和广泛传播。
- 纪念与标识:如墓碑、墓志铭记录逝者生平;界碑标识疆域;建筑题记记录修建信息。
- 文化传承:如儒家经典刻石(熹平石经、开成石经),用于规范文本、传播学术;佛教、道教经文刻石(房山石经等),用于保存和弘扬教义。
- 艺术表现:刻石文本身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字体(篆、隶、楷等)和刻工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价值与意义:
- 历史价值:刻石文是研究古代历史、政治、社会、法律、宗教、民俗的第一手资料,因其材质耐久,相较于竹简、帛书、纸张更不易损毁,能长久保存历史信息。
- 文字学价值: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形态(如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是研究汉字演变的重要实物证据。
- 书法艺术价值:许多刻石文出自名家之手或由名匠镌刻,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为后世学习书法提供了经典范本。
- 文献学价值:石刻文献(尤其是石经)对校勘传世文献具有重要作用。
- 文化价值: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工艺技术水平。
-
相关概念:
- 碑文:刻在竖立的长方形石板(碑)上的文字,是刻石文中最常见的形式。
- 摩崖石刻:直接刻在山体天然石壁上的文字。
- 墓志铭:埋于墓中,记录死者生平的石刻文字。
- 石经:将儒家或宗教经典全文刻在石碑上形成的石质书籍。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对“刻石文”及相关词汇(如“碑刻”、“石刻”)有详尽的释义和历史溯源。其编纂由数百位语言学家、学者参与,学术严谨性极高。(请注意:该词典的完整在线版本通常需通过授权数据库访问,如“汉语大词典”数据库。公共网络可查询其简略条目或通过大型图书馆获取纸质版/电子版信息。)
- 《辞源》(第三版): 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探寻词源的大型辞书,《辞源》对“刻石文”的起源、早期形态(如提及石鼓文、秦刻石)有更深入的考释,是研究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工具书。(同样,完整版需通过授权资源或图书馆获取。)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其“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卷中,对“石刻”、“碑刻”、“金石学”等条目有系统、专业的论述,详细介绍了刻石文的历史、分类、研究价值及代表性作品。(可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官网或相关授权平台访问。)
- 《金石学》相关权威著作: 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的学问。如马衡的《中国金石学概要》、朱剑心的《金石学》等经典著作,对刻石文(作为金石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有系统性的定义、分类和研究方法阐述。(可通过各大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
- 国家重要文博机构网站: 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官方网站,对其馆藏的著名刻石文物(如秦刻石拓片、熹平石经残石、各类碑志等)有详细介绍和学术解读,提供了实物例证和背景知识。例如:
参见: 碑文、摩崖石刻、墓志、石经、金石学、书法艺术、汉字演变、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刻石文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含义
刻石文指刻在石壁、碑碣上的文字,常用来形容言辞庄重严肃且不可更改。该词由“刻石”(雕刻文字于石头)和“文”(文字)组合而成,最初指古代为永久保存而刻于石碑的文献,后引申为具有权威性、不可动摇的言论。
二、历史背景与实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各地时曾命人刻石表功,现存七篇刻石文:
- 《峄山刻石》
- 《泰山刻石》
- 《琅琊台刻石》
- 《之罘刻石》
- 《东观刻石》
- 《碣石刻石》
- 《会稽刻石》
这些文献多由丞相李斯撰写,采用四字韵文形式,如《琅琊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其余为三句一韵,兼具文学与历史价值。
三、文学特点
- 结构严谨:文辞整饬简洁,以浑朴风格著称,被视为碑铭文学的源头。
- 语言特色:采用四言句式,韵律感强,如《史记》中记载的刻石文“读来琅琅上口”。
- 历史影响:开创了帝王刻石纪功的传统,对后世碑文写作产生深远影响。
注:若需查看完整的七篇刻石文内容或具体碑文翻译,可参考《史记》《南史》等历史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弓白袍棒杖包准儿陛级称家除例春色词貌错指淡竚祷祝地比地圻房钱防止缝人封荫浮财感奋高频头供献观读喊呀好勇黄中君患气挥解货差敬勤枯伤敛边了悟绫绮令人莫测陆浑山轮轴匿谋狃狎拍节旁求博考蟠桃饭疲乏琴歌禳解日东月西尚阳闪试唼食沈佚畬田守隶宋嫂松箑宿藏擡举同三品通淫兀良斜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