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同三品的意思、同三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同三品的解释

唐 代任宰相者之衔名。 唐 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后 李勣 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 高宗 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 张文瓘 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同三品"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时期的一种重要职官制度术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官员实际行使相当于"三品"高级官员的权力和职责,但其本身并非正式的三品职事官。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与性质:

    • "同三品"意为"等同于三品"。它是一种使职差遣性质的加衔(或称"本官"),而非正式的职事官品级。
    • 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最常见形式)头衔的官员,通常是品级低于三品(如四品、五品)的官员,或者虽然是三品官但非宰相职事官者。
    • 加此衔后,该官员即获得与中书令、侍中(均为正三品,是法定宰相)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得以进入政事堂参与核心决策,成为实质上的宰相。这标志着他们被赋予了宰相的职权。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职官制度部分。
  2. 历史背景与产生原因:

    • 唐朝初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是法定的宰相。但皇帝为了更灵活地选拔人才、分散相权或酬赏功臣,常常需要任命一些资历较浅或品级不够的官员参与最高决策。
    • 唐太宗贞观年间,杜淹以吏部尚书(正三品)身份"参议朝政",开低品官预宰相事之先河。
    •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为了明确赋予这类官员正式的宰相身份和地位,"同中书门下三品"作为制度化的加衔被广泛使用。它解决了非三省长官参与决策时的名分问题。来源: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隋唐五代卷。
  3. 职能与地位:

    • 加"同三品"衔的官员,与三省长官一样,拥有"知政事"或"平章事"的权力,即参与国家最高军政事务的决策、审议和发布命令。
    • 他们是宰相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事堂(宰相集体办公议政之所)拥有议政和决策权。
    • 其地位与中书令、侍中平等,共同构成当时的宰相班子。来源: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4. 演变与消亡:

    • "同中书门下三品"在唐朝中前期(高宗至玄宗时期)是任命宰相的主要方式之一,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存,两者性质接近,但"同三品"最初地位略高。
    • 随着时间推移,"同平章事"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宰相加衔的主流。
    •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以后,"同三品"衔基本不再使用,"同平章事"成为最主要的宰相加衔标志。来源: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同三品”是唐代官职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头衔,主要用于授予实际行使宰相职权但未正式担任中书令、侍中或尚书令的官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1.起源与职能

唐代未设“宰相”这一正式官职,而是由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同行使宰相职权。当其他官员被委以宰相职责时,需加挂“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的头衔,表明其权限与三品以上的中书令、侍中相当。例如,唐初名将李勣曾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身份参与朝政。

2.制度的演变

3.历史意义

“同三品”制度体现了唐代中央官制的灵活性,既维护了传统三省长官的地位,又通过加衔方式吸纳更多官员参与决策,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这一制度对后世宋代的“同平章事”等官职设计也有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度细节,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石榴百般百老汇抱角牀保状北落觱剥剥庇阴布徧钞絶鸱张蚁聚冲陈唇纹大无畏鼎成龙去耑此犊角茧鲕鲲飞泉棼错海渎涵澹行己有耻旱祭含景罕稀胡子蟾谫能娇喉机谋旧贯九戎酒罎颗粒亏丧老枢能解雷地敛葬连枝共冢岭南三家龙颔毛褥没成捆迷惑视听缗纶木面雕刻忸忲判冤决狱青规叡后如字煞后上海勝子深山老林书呆顺履吐翠屯骑顽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