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逞勇武。《左传·文公十二年》:“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 南朝 宋 傅亮 《演慎论》:“ 文王 小心,《大雅》咏其多福; 仲田 好勇,冯河貽其苦箴。” 唐 孟浩然 《送告八从军》诗:“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好勇(hào yǒng)是汉语复合词,由动词性语素“好”和形容词性语素“勇”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喜好逞强斗勇的心理特质”,特指过度追求勇武表现的行为倾向。该词最早见于《论语·泰伯》篇:“好勇疾贫,乱也”,孔子在此强调不加节制的勇猛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从构词法分析,“好”读作去声时具有“偏爱、过度追求”的义项,《说文解字》释“勇”为“气也,从力甬声”,二者组合后产生“过分崇尚武力”的贬义色彩。现代汉语中该词常见于评价性语境,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例举:“好勇斗狠绝非真英雄”。
古代文献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郑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故罕氏常掌国政,以为上卿。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郑之罕,宋之乐,其后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施而不德,乐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其中“好勇”被引申为政治治理中的冒进作风。
“好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hǎo yǒng,其核心含义是“好逞勇武”,即喜欢表现勇猛或争斗的性格。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该词:
基本释义
指偏好展示武力或争斗行为,常带有冲动、争强好胜的意味。例如“好勇斗狠”即形容人争强好胜、易挑起冲突()。
词性特点
古代典籍
诗词引用
唐代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中“好勇方过我”,通过对比凸显友人勇武过人的特质()。
典型用法
近义词
“好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需克制的性格。儒家强调“勇”需与“义”结合,如孔子言“勇而无礼则乱”,提醒好勇需以智慧和礼节为约束()。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左传》《演慎论》等原文,或通过权威词典进一步查阅( )。
兵道不目不走曹丕沉着痛快迟夷酢味大猾单羸刀蜜登礼发展速度费城風閃更筹公析构词法故二龟卦贵际滚土浩首和数訇击降挹久视老体面令色鲁论鲈乡亭漫游曚曈破産荡业钤别谦躬下士气急倾侧齐司封契约雀头香人伴忍尤含垢上车唼咂审别首航双休日松耳抬头不见低头见贪惜题结缇萦无碍大会无华吴蓝乡书难寄见粮獮狩析爨写副